各板块之间相互接触的边线叫板块边界,板块边界向下一直延伸到岩石圈。板块边界有三种类型:剪切型边界、生长型边界(拉张型)和削减型边界(挤压型)。不同的边界板块运动的方式也不同。
板块运动
板块边界类型
发散剪切型边界是指两个板块沿着相反的方向相互移动,岩石圈既不生长也不消亡。在这种边界上,地震活动频繁。
平推生长型边界是指两个相互分离的板块之间的边界,大部分都位于洋中脊。海底扩张时,洋壳沿着洋中脊生长。大陆上也有生长型边界,在大陆的生长边界上,两边的板块相互分离,并沿着边界形成很深的断裂谷,如东非大裂谷。总有一天,非洲东部会从非洲大陆上分离出去。
汇聚消减型边界是指相互靠近或挤压的两个板块之间的边界。两个板块相向移动就会发生板块碰撞,它可以发生在洋壳与洋壳、洋壳与陆壳之间、陆壳与陆壳之间
报告结论说,强烈的地面摇动是由于被劳森称之为圣安德烈斯断裂的大断层突然错动产生的,它是基岩中的一条破裂带,后来测量制图时查明,它从墨西哥边界一直延伸到旧金山以北。断裂中的岩石破碎了,断裂西侧的岩块向北错动了好几英尺。该断裂错动延伸了400多千米,从圣胡安包蒂斯塔直到旧金山以北大约250千米,这个巨大断裂带刚好从金门海峡西边经过。而且,地震前后位移变化大的区域仅限于离断层30公里以内的两侧地区。据此,里德提出了地震成因的弹性回跳学说。
弹性回跳原理
跨断层的篱笆当断裂弹性回跳时造成的结果
(a)构造力作用下横过断层的篱笆发生弯曲, A点和B点向相反方向移动;
(b)在D点发生破裂,在断裂两侧的应变岩石弹回到D1和D2
弹性回跳原理
板块边缘地震
地震学揭示了不同类型板块边界有不同的震源机制。板块边界是构造活动带。根据板块的相对运动状态,边界可分为三类:①分离型板块边界,②汇聚型板块边界,③转换型板块边界。震源机制表明,这三类边界的主导应力状态分别是张拉、挤压和剪切。
分离性板块边界
分离型板块边界见于大洋中脊轴部或裂谷带,也称为增生板块边界或建设型板块边界,以浅源地震、火山活动、高热流和张拉作用为特征。
汇聚型板块边界
汇聚型板块边界指两个相互汇聚的板块之间的边界,相当于海沟和活动造山带。鉴于地球表面积基本不变,因而分离型边界岩石圈的增生必然为某些地方岩石圈的破坏所补偿。岩石圈的破坏或压缩就发生在汇聚型边界。汇聚型边界有两种亚型,即俯冲边界和碰撞边界。
转换型板块边界
转换型板块边界相当于转换断层,板块的运动方向大致平行于边界,两侧板块或相互剪切错动,或以不同速率向同一方向推移。沿这种边界,通常既没有板块的生长,也没有板块的破坏,但伴有频繁地震活动,可发生构造形变与动力变质作用。
按照成因不同的地震分类
构造地震
火山地震
塌陷地震
碰撞地震
诱发地震
人工地震
按照震源深度的不同的地震分类
浅源(深度小于60千米)
中源(深度为60~300千米)
深源(深度大于300千米)
地球上75%以上的地震是浅源地震。其中震源深度多为5~20千米。
按照观测台站到震中距离大小不同的地震分类
地方震(震中距小于100千米)
近震(震中距100-1000千米)
远震(震中距1000千米以上)
按照震级大小的地震分类
微震( 1=<M<3)
小震( 3=<M< )
防灾地震科技基础复习课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