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正面标签化”探析
摘要:在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贫困生“被标签化”带来的不良效应,是长期困扰资助部门的难题,也是社会各界和媒体关注的焦点话题之一。文章首先回顾了贫困生标签化的产生,以及一些高校“去标签化”的工作,然后将标签理论视为一种中性理论,即将“标签”作为一种可操作的工具,通过“正面标签化”的方法,发挥“标签”的正面积极效应,促进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最后提出了一些具体工作的建议。
关键词:贫困生;去标签化;正面标签化;学生资助工作
作者简介:陈路(1985-),男,安徽阜南人,江南大学理学院,助教。(江苏?无锡?214122)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3-0127-02
一、标签理论概述
标签理论是以社会学家莱默特和贝克尔的理论为基础而形成的一种社会学理论,最早应用于青少年的越轨行为研究。这种理论认为,每一个人都有可能“越轨”,但只有被贴上“标签”的人才有可能真正走上“越轨生涯”。一个人被贴上“标签”,是与周围环境中的社会成员对他及其行为的定义过程密切相关的。虽然人们的行为是一样的,但其中有一些人比另外一些人更容易被贴上“越轨者”标签。而一个人是否被贴上这种标签,不仅取决于他的行为,还取决于他所处的社会阶层、政治态度、居住的社区、民族、肤色等。[1]
社会学者认为,当下社会
“标签化”盛行,已经被放大到一种无孔不入的地步,以致产生对一些“标签”的刻板印象,甚至是严重的偏见和排斥,农民工群体的“泛标签化”,“白领”注定都小资、“富豪”注定为富不仁、“90后”注定失去责任感,等等,都似乎成为社会公众和媒体的共识。而且,从符号互动论的角度看,一旦被贴上了某种标签后,这一群体往往内化标签所包含的行为规范,出现“自我实现预言”,即别人对我们的看法会导致我们形成一种心理预期,并在我们以后的行为中得到验证。[2]
二、贫困生的“被标签化”及“去标签化”
通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特别是在2007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后,我国已基本形成贫困生资助体系,即由政府、高校、金融机构、社会、学生个人等多方分担、多形式并存的“奖、贷、助、补、减、免”资助体系。根据教育部《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资助政策执行情况》,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527万人,%;,%。而根据《2010年全国学生资助政策执行情况统计》显示,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共资助学生3885万人次,,,%。[3]
随着高校资助范围和幅度的不断扩大,高校贫困生也成为一个庞大的群体,他们的一举一动也受到了广泛关注。有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入学之初就能获得上万元的奖助学金,由于其他学生以及社会公众、媒体对资助过程的不甚了解,加上受资助学生普遍不愿多谈及这些,贫困生俨然又成为一个
“特殊”群体。
“被标签化”的形成
在一则新闻报道中,某高校每一位申请国家助学贷款的大学生,都必须在教师和同学面前陈述自己家庭如何贫困,说自己将来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正面标签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