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以致用得法为上
新课标小学语文《黄鹤楼送别》教学片断与反思
崔峦先生在《和“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一文中指出,“要增强在阅读教学中指导读法、写法、学法的意识,有切实可行、灵活多样、适合那个年段、那篇课文的指导怎样读、怎样写、怎样学的方法策略,并且渐渐内化成适合学生自己的读法、写法、学法,进而形成较强的学习力。”下面,结合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黄鹤楼送别》的教学片断,谈谈自己的做法和反思。
一、强化学法指导,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现代学习理论认为,人进一步学习和发展的根本不是取决于知识的多少,而是取决于能力的高低。联系语文教学,如果满足于知识的获取,而不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发展,那么,学生学完一篇课文,就相当于认读了一个字词句段篇的组合体;学习一册课本,就相当于读了一本故事书;年段的差别主要就是阅读量的差别。当然,字词句段篇等基础知识并非不重要,阅读量的多寡并非没有作用。但是,授之以鱼莫若授之以渔,我们在传授给学生知识之“鱼”的基础上,还应让学生掌握方法之“渔”。毕竟,能力比知识更重要。
片断1:由字形字义到词串学习,习得识字学词的方法
师:课文开篇第一个字是“暮”,这也是本课的生字。它的结构比较特殊,从上到下,有四部分组成。类似的字还有哪些?
生(争先恐后):幕、墓、慕……
师:写这一类的字,应该注意什么?
生:从上到下要写得扁。
师:没错,横向的笔画较多,要扁而紧凑。
生:中间“大”字的“撇、捺”要写得伸展。
师:对,主笔要伸展。打开课本,把这个字认真描红一遍。
师:从字理上讲,“暮”字下面的“日”象征太阳即将落山,正是傍晚时分。后来,引申为某个时段的最后一段时光。比如,春天快结束了,最后一段时光——
生:暮春。
师:秋天快结束了——
生:暮秋。
师:人到老年,生命中的最后一段时光——
生:暮年。
师:课文中把暮春和三月组合起来——暮春三月,前面是季节,后面是月份。这种组合,意思更加具体,读起来富有节奏。类似的词语,你还知道哪些?
生(接二连三):早春二月、阳春三月、中秋八月、金秋十月、寒冬腊月……
【反思】:对于五年级的学生而言,识字教学不是难点。以上教学,从字形入手,但不拘泥于“这一个”,而是着眼于“这一类”。在掌握字形、指导书写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字义(本义和引申义),并在语境中积累二字“暮春”词串,而后由构词方式扩展到四字
“暮春三月”词串,教学层次分明。随着教学梯度的提高,学生的理解不断深化,也潜移默化地培养了识字学词的能力。
片段2:从重点段中提取要素,习得把握大意的方法
师:浏览课文,找一找,哪个自然段简要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生:第一自然段。
师:我们一起来读(屏显: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师:这段话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介绍的?
生:介绍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
师:具体说说?
生:时间是暮春三月,地点是黄鹤楼,人物有李白和孟浩然。
师:好,一连说出了三个要素。还有一个要素叫“事件”,在文中指的是——
生:饯行。
师: 叙事性的文章,一般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四大要素,抓住这四点,也就基本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这对我们把握文章大意很有帮助。
【反思】:课标年段目标要求,阅读叙事性作品,要把
新课标小学语文《黄鹤楼送别》教学片断与反思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