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九农村卫生
一、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
:农村卫生是指农村社会和个人为增进人体健康,预防疾病,创造符合生理、心理要求的社会环境、生产环境、生活条件所采取的措施。它包括农民的用水卫生、饮食卫生、居室卫生、环境卫生、预防免疫和医疗保健等。
:
(1)传染病的防治。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引起,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疾病。
第一,流行状况;
第二,建立染病病防治机构;
第三,传染病防治取得巨大成就;农村人口的人均寿命由建国初期的35岁提高到现在的70岁。
(2)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起源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的卫生合作社,以为人民群众服务为目的和宗旨,以互助合作提供医药服务为原则,具有公共事业和经济组织双重属性。
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发展,达到了乡乡有卫生院、村村有卫生室,做到“那里有人,那里就有医有药”的基本医疗要求。
是一种低成本、广覆盖、能充分体现出医疗卫生服务公平性和可及性的独特模式。
二、我国农村传统医疗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
从总体上看,农村卫生工作仍比较薄弱,体制改革滞后,资金投入不足,卫生人才匮乏,基础设施落后,农村合作医疗面临很多困难,一些地区传染病、地方病危害严重,农民因病致贫、返贫问题突出。
作为其中重要一环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建设已经成为当今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原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衰退
原农村合作医疗是人民公社社员依靠集体力量,在自愿互助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社会主义性质的医疗体系,是社员群众的集体福利事业。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个人共同筹资,为农村居民提供疾病治疗和预防的一种社区型医疗保障体系。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以来,随着集体经济体制的解体,原有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所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不复存在,绝大部分农民失去了医疗保障,退回到家庭保障状态。
(三)对重建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政策资源投入不足
一项社会政策出台之后,需要政策资源的支持才能运作和执行。
目前,农村的医疗保障政策主要缺乏相应的资金投入,尤其是政府的财政投入。我国一直以来在医疗方面的支出明显偏少,同时,我国的卫生总费用的支出结构也存在着很大问题,城市和农村的卫生投资出现严重的不均衡局面。
(四)农村医疗保障所需资金筹集困难,医疗保障制度覆盖率仍然很低
按照现行的政策规定,合作医疗的资金应该是来源于农民个人的缴费以及省、市、县各级政府的财政补贴。
从各地的试点情况来看,对于选择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来讲,每年缴纳10元钱应该是可以承受的,农民个人缴费的积极性应该说是比较高的。但是,各级政府的财政补贴是否能够及时到位,在不同的地区可能会有很大的差别。
(五)农村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
实行财政分级管理体制后,对乡镇卫生院投入减少,原有的医疗卫生保健网功能减弱。
同时,县乡医疗卫生体系机构重叠、人员臃肿的现象也比较突出,造成农村卫生资源不足与浪费并存的现象。
还存在医疗卫生设施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和卫生技术人员的浪费,而且增加了不少非专业人员,提高了机构运行成本。
专题九农村卫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