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The basic theory of Marxism
主讲:
南京工业大学
宗元勇
E-mail:******@njut.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第三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
律及特殊形式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唯心史观及其产生的根源
2、唯物史观及其创立的意义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重点)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意识的结构
从意识主体划分: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
从意识内容层次划分: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从对经济基础的关系划分: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和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
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
个体意识:社会成员个人独特社会经历与社会地位在自身头脑中的反映,是个人实践的产物。
群体意识:由一定人群结成的社会共同体的共同社会地位、共同利益以及共同生活条件等在该群体成员头脑中的反映,是群体共同实践的产物。
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社会心理:人们在日常生活和交往中,直接形成的不定型的、不系统的、处于自发状态的低层次、低水平的社会意识。
民心是社会心理的重要表现之一。
如:1.“楚州来了陈子龙,不搞工业不抓农;形象工程建市容;花了几百万,造了个狗鸡蛋”。 2.“认认真真搞‘三讲’,轰轰烈烈走过场,问题出在前三排,根源还在主席台。”
社会意识形式:从社会生活中自觉概括提炼出来的、比较系统的、有确定形式的、理论化的高层次、高水平的社会意识。
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和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
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自觉反映特定的经济基础、并直接为之服务的社会意识形态,属于社会的思想上层建筑。
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不反映特定的经济基础、也并不为特定经济基础服务的社会意识形式。
马克思主义原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