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抗战语境里的文化反思——“战国策派”(第一章).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抗战语境里的文化反思——“战国策派”(第一章)|第1
第一章反思的切入点:时代观念四十年代初,正当关系民族生死存亡的抗日战争时期。战国策派身处这样的环境,比任何时期都感到民族生存的强大压力。以明确的“自存自强”为最高目的,表现在战国策派文化反思上,使得他们对于此问题的切入,是从强烈的时间概念——“时代”意义的理解出发。“我们必须了解时代的意义。民族的命运,只有两条路可走:不是了解时代,猛力推进,做个时代的主人翁,便是茫无了解,即或了解而不彻底,结果乃徘徊、分歧、失机,而流为时代的牺牲品。”[1] 当时中国所处的时代:中国比如一条金鱼,国际上几个国家都对它垂涎三尺。日本已经发动了侵华战争,张开了吞噬的血盆大口。国家、民族处于危亡的紧要关头。然而,国人对于这个政治上的转变尤不清醒,对于中国这条金鱼的处境缺乏认识。何永佶形象地说明了这个情况: “譬之一条金鱼:当其在金鱼缸时,‘悠在游在’,以为天下是一个‘信义和平’的世界,那里面没有鲨鲸鼋鳖而只有青草白石金鱼缸,也的确是这样的世界。那条金鱼在这安乐窝的金鱼缸里住了几千年,忽然被抛入大海,那里有的是海虎、海豹、海狮、……海蛇、海蝎,各各垂涎它金色的美,……这条金鱼也许就因自己的美丽而遭不测。把‘中国’二字代替‘金鱼’,就可知我们的处境之危。国人犹以为现在仍是‘金鱼缸’的政治,而不知早已变为‘大海洋’的政治了。”[2] 从“现时代”民族国家的生存处境出发,反思传统文化,这一点,足以使得战国策派和同时期许多人对于中国文化的认识区别开来。比如钱穆在1941年写出的《中国文化史导论》,对于文化的思考,从“中国文化之地理背景”切入。以不同的地理环境解释中西不同的文化个性。认为不同的地理环境使得西方文化走上商业文化、富强文化的道路,中文化的路。然而这不是说,战国策派思考的文化只是一个时代的横截面。他们的文化反思,也是从史的观点深入。只不过对于史学,他们自有独特的看法: “历史的了解虽凭借传统的事实记载,但了解程序的本身是一种人心内在的活动,一种时代的精神的表现,一种整个宇宙人生观应用于过去事实的思维反应。生于某一时代若对那一时代一切的知识,欲望,思想,与信仰而全不了解,则决无明了历史的能力。对自己时代的情形与精神愈能体期,对过去历史的了解力也愈发增高。由另一方面言,一个时代愈发展紧张生动,那时代少数警觉性深刻的人对过去的历史也愈发看得透彻。一个完全平淡静止的时代,对于任何过去的大事都决无明了的能力。历史的了解是了解者整个人格与时代精神的一种表现,并非专由乱纸堆中所能找出的一种知识。
”[3] 这就是说,战国策派认为对于时代精神把握的程度,决定了对历史了解的能力。在中国的历史上,只有身处文化精神最复杂最紧张的“战国时代”的人,最能了解历史的意义。因为只有他们对于复杂紧张的历史能够设身处地的去体会。——了解“时代”的意义,反思文化,这就是身处抗战时期的“战国策派”自觉担负的历史使命。很清楚,“时代精神”是理解历史、文化的先决条件。那么,战国策派对于抗战语境里的“时代精神”是怎样理解的呢? 第一节“大战国时代”战国策派对所处时代境遇考察之后,得出的第一个结论是,当今我们正处于“大战国时代”。所谓的“大战国时代”,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战国策派的“大战国时代”概念,受德国历史哲学家施宾格勒(osa,比如孔

抗战语境里的文化反思——“战国策派”(第一章)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小博士
  • 文件大小52 KB
  • 时间2017-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