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时期诗歌忧患主题解读
黑龙江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157011
摘要文章阐述忧患意识的内涵及其特点,分析建安时期忧患诗歌产生的原因,并通过解读曹操等建安诗人的诗作,揭示建安时期忧患诗歌忧时、忧国和忧民的主题。
关键词忧患意识建安诗歌忧患主题
中国的文学,尤其是诗歌,无不浸润着童年以来就已经形成的忧患意识。从民间诗歌到文人诗歌,从“悲士不遇”的个体忧愁到忧国忧民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情怀,忧患情结始终如一条红线或明或暗贯穿在诗歌的主题中。文人受儒家思想直接影响,对国家、民族和社稷民生怀着强烈的关注之情,屡屡梦想实现胸中理想抱负,而在现实中又经常无法如愿,“忧”从中来,写下了许多感人诗篇。建安时代,政坛上群雄逐鹿,文坛上作家辈出,以曹操父子为核心的文人集团,其诗作多反映社会动乱和民生疾苦,抒写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形成了“慷慨悲凉”的建安风骨。
一、忧患意识的内涵及其特点
对于“忧患意识”,徐复观的解释最为精当:“忧患意识,不同于作为原始宗教动机的恐怖、绝望。……忧患意识,乃是人类精神开始直接对事物发生责任感的表现,也即是精神上开始有了人的自觉的表现。”徐复观将“忧患意识”的形成标举为“人的自觉”的表现,原因就在于忧患意识是人主动突破困难时的心理状态,体现了一种责任感,由此衍生出伦理、道德等各种属于人的本质的社会化意识,而不是杞人忧天。建安时代文人思想观念中就有了这样的“人的自觉”的意识,从而使其诗歌创作充满了忧患意识。
(1)带有明显的实践理性特点
忧患意识来自于理想的产生及其实现的过程。它源于实践,忧于实践,并试图改变现实生活状态。忧患意识大多是由现实生活中感性情绪而引发,继而冉冉生出一种理性力量,理性力量由感性情绪催化升华。如曹操《龟虽寿》,慨叹人生有限,也毫不隐讳地表达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家的胸怀,辩证思考人命与天命的关系,并希望精神志气长留天地之间得以永年,既感性又理性,是包含着理性的感情的强烈发泄。
(2)带有明显的反思、质疑色彩
基于个体的情感、生命体验,中国古典诗歌体现出的忧患意识表现了明显的反思、质疑客观世界、人类社会的色彩,并积极表达对客观世界、人类社会的分析、批判与重构。从曹操诗文中所反映出来的理想来看,是要实现制度完美、道德水准极高的太平盛世,如他在《对酒》诗中描写的就是他的理想。天下大乱,民生涂炭,曹操对现实忧虑有加,对当时社会状态产生质疑,对统治者政事持批判态度,作者在自我的思想中构筑起了理想社会的样子。
(3)带有明显的政治伦理热情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深受儒家思想直接影响的中国文人的忧患情结,以国泰民安为中心内容展开,作品处处都洋溢着以国家、民族和社稷民生为重的政治伦理热情。如“凤皇集南岳,徘徊孤竹根。于心有不厌,奋翅凌紫氛。岂不常勤苦?羞与黄雀群。何时当来仪?将须圣明君。”(刘桢《赠从弟三首(其三)》)歌咏凤凰奋展巨翼,直凌紫霞,高远飞翔。不避勤苦,不与世俗之辈同流合污。待到明君临世,将万里来归!作者以此诗赠从弟,以凤鸟为喻赞美其不与世俗同流之志,这也正是诗人远大政治怀抱的写照。
二、建安时期忧患诗歌产生的原因
汉末战乱,社会动荡,文化人才在离乱中死伤流亡,多数人选择避乱偏远地区,文人群体仕途无望,生活艰困。建
建安时期诗歌忧患主题解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