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塞应用心理护理的效果研究
宾县人民医院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150400
【摘要】目的:对急性心肌梗塞病人实施心理护理的效果进行分析总结。方法:选取于2014年1月到2015年2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急性心肌梗塞病人78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对按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法,对观察组患者除了常规护理之外,采用心理的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焦虑症状以及患者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 < ),心梗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 ),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 < ),焦虑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 < )。结论:对急性心肌梗塞病人实施心理护理,能够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使患者的病情逐渐好转,增加患者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塞;心理护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5-474-01
急性心肌梗塞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严重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属于身心疾病,即躯体症状与心理失衡共同存在并且相互作用、互为因果。近年来该疾病发病率以及致死率均呈现上升趋势,引起了社会和医疗工作者的关注,基于该疾病是由躯体症状以及心理失衡两方面因素共同作用,故针对患者的心理顾虑进行专门的心理辅导能够帮助患者处于最佳的心理状态,减少心理状态对生理状态的负性作用,诱导心理状态对生理状态的正性作用。现我院对2014年1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78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采取心理护理措施,具体情况如下。
选择我院在2014年1月至2015年2月接收的78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对其实施心理护理措施,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患者
39例,其中男21例,女18例,年龄为43 - 76岁,平均年龄为( ± ),梗死部位:前壁梗死13例,下壁梗死23例,正后壁梗死1例,前间壁梗死2例;心功能级:Ⅱ级15例、Ⅲ级13例、Ⅳ级11例。对照组39例,其中男20例,女19例;年龄42 - 78岁,平均年龄为( ± )岁;梗死部位:前壁梗死11例,下壁梗死24例,正后壁梗死2例,前间壁梗死2例;心功能分级:Ⅱ级14例、Ⅲ级15例、Ⅳ级10例。经统计,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疾病类型以及致病原因等临床资料均无统计学意义,P>,且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包括人院宣教、监测观察病情、遵医嘱对症治疗、用药指导、生活饮食护理干预、出院指导等。
观察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干预,根据患者情况包括心理状态、对该疾病的认识程度而进行个性化的心理护理干预。具体包括:第一,入院时心理护理。患者人院时大多是刚发病,以急性重症住院,患者及其家属心理压力普遍较大,很多患者都伴有烦躁不安、恐惧、焦虑、抑郁等情绪,此类情绪会引起患者神经内分泌系统紊乱,造成病情恶化。这个阶段护理人员以平和的语气交代病情,以自己的态度、表情、语言和行为来影响患者,告诉患者不必惊慌,从而使得患者精神压力缓解,产生安全感,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另外,需维护好病房环境,禁止患者家属争论或谈论刺激患者的言论。
急性心肌梗塞应用心理护理的效果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