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学习心得
读《中庸》的心得体会
读《中庸》的心得体会
《中庸》是我国儒家的重要哲学经典之一,是一部含有深刻哲理的古代思想文献,通常被认为是孔子的孙子子思所著。它原来是《礼记》中的一篇,南宋哲学家朱熹把它从《礼记》四十九篇中抽出来,与《大学》、《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庸的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内容相当丰富的人生哲理,也是实用的学问,可以使我们终生受用不尽,甚至对我们民族性格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中”就是不偏不倚,“庸”就是常。“中庸”就是要劝人们在思想上要不偏不倚,在行为上要不走极端,无不及亦无过之。其中也体现了儒家关于修身、治国、处世等方面的伦理道德思想。
最早提出“中庸”一词的是孔子。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孔子认为,有道德的君子能够做到中庸,小人却违背中庸。君子之所以能达到中庸的境界,是因为他的言行时时刻刻都适中。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他做事肆无忌惮。行中庸之道,其实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做事要有分寸、有尺度,做到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就好比琴弦,拉得太松,就不成曲调;拉得太紧,就容易绷断;只有松紧度恰到好处,才能发出美妙的声音,人生亦如是。
对国家来说,
“和”是处理国际关系的重要指导思想,我们提出了“和谐社会”的口号,我们国家也要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自古就有以和为贵的优良传统,北京奥运会上,
一个“和”字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向世人传递了中国的处事态度。对于我们个人而言,每个人要理性对待问题,以中庸的态度处理问题。中庸之道看似平常,然而越平常的事情往往越难做到。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说明坚持中庸之道是十分困难的。每个人都有无尽的欲望,我们每个人都有这种天性,这种天性使我们不仅仅满足于吃得饱,穿得暖,而是有更多的追求。于是,我们渐渐不再是仅仅是为了生存而忙碌,还为了名与利,为了无穷无尽的欲望去忙碌,变得像个陀螺一样转个不停,不知不觉中成为了欲望的奴隶。只有学习中庸之道,保持中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为欲望所困扰,才能做生活的主人,活
出自我,达到“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静随天外云卷云舒”的超然境界。
篇二:中庸心得体会
读《中庸》,谈心得
思政教学部赵青
这学期,基于教学和学习的需要,我对《中庸》这本书进行了进一步的阅读和深入的理解。在此,从
“中庸”这个概念出发,我谈一谈对中庸的认识和理解。中庸这个词,以前是受批判的。尤其是文化大革命中,中庸的名声并不好。因为当时提倡“斗争的哲学”。讲斗争是法家的哲学。法家是主张矛盾的。“文革”后期展开了“评法批儒”。所谓“评法”,就是赞成法家。批儒,就是批判儒家。法家既然讲“斗争的哲学”,那么儒家的中庸之道,就被定义为“调和的哲学”。因此,要想理解中庸是什么,就要首先明确中庸不是什么,明确它与“折中”“中立”并不等同。
首先,中庸不是老好人。老好人在孔子那里叫“乡原”,也写成“乡愿”。什么叫乡原?“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 《孟子尽心下》”这种人的性格特点表现为:第一,挑不出毛病。所谓“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第二,看起来很好,又忠诚,又诚信,又廉洁(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第三,大家都喜欢他(众皆悦之)。第四,他自己也很得意(自以为是)。但是,他在本质上,是同流合污(同乎流俗,合乎污世),不合正道(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的。这样的人就叫做老好人,就叫做乡原。
孔子在《论语阳货》说:“乡原,德之贼也。”贼,在古汉语里面是人身伤害。孔子对老好人,为什么如此深恶痛绝呢?孟子说,是因为孔子痛恨那些似是而非的东西(恶似而非者)。在孔子的眼里,老好人就好比稻田里的椑草。他长得和稻草很相似,但它不是稻子。田里面稗子如果多了,稻子就长不好。这就好比癌细胞。癌细胞也是细胞。它为什么不好?因为它
“吃饭不干活”。癌细胞和正常细胞一样,也要吸收我们人体的营养,却又不承担细胞的功能,生长速度还特快。结果它占了一个地儿,正常细胞就不能生长不能工作了。全身都长满不干活的癌细胞呢?人就死了嘛!如果全社会都是老好人呢?这个社会就死了。所以老好人就是“德之贼”,中庸也不可能是老好人。
其次,中庸不是和稀泥。据《论语·颜渊》的记载,有一次,鲁国的执政者季康子,向孔子讨教“治盗问题”,子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就是说,如果您不贪图财物,即使奖励他们盗窃,他们也不会去做的。言下之意,民间盗窃盛行,是因为官方贪得无厌。这个话,就说得很重、很直,而且明摆着会得
中庸学习心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