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对孤残儿童的牵挂,带着冬日里暖暖的爱心,2月9日上午北京运河翔实酒业有限公司员工在董事长刘燕民先生的带领下来到了大兴区礼贤镇家庭寄养指导中心,为寄养在社区家庭中的270多名孤残儿童送上了慰问金和慰问品,把大家的关爱带到他们身边。
“北京模式”推向全国
刘燕民董事长和爱国华侨代表朱军与寄养指导中心的马院长和王院长进行了亲切的会谈。马院长对近些年来指导中心的建设和发展进行了介绍:该指导中心的前身是大兴区礼贤镇儿童福利院,始建于1988年,现有工作人员12名,负责管理、指导本地区的家庭寄养工作。该中心从1994年开始实行家庭寄养,经过十几年的摸索、探讨和艰苦细致的工作,规模逐渐扩大。在2000年的全国民政工作会议上,民政部将大兴区礼贤镇的“家庭寄养”这一做法定为“北京模式”并向全国推广。
图一刘燕民董事长(右一)和爱国华侨朱军(右二)
家庭寄养存在几大难题
王院长向大家悉数了福利院目前存在的几大难题:
第一, 虽然福利院的基础建设有所好转,但是近些年来孤残儿童的数量增长速度惊人。此指导中心由2004年的300多名孤残儿猛增到今年的800多名。许多孤残儿都是从进京的火车或站台上发现的,外地人希望通过北京优良的医疗环境救活孩子。
第二, 福利院的绝大部分儿童均为残疾甚至重残,生活上均不能自理,完全依靠寄养家长的照料。
第三, 现阶段大部分孤残儿都寄养在大兴区礼贤镇各村的农民家中,这些农民家庭的生活水平普遍较低,补助较低使得寄养工作有些吃力。同时一个寄养家庭有两到三个孤残儿童,这也加重了他们的经济负担。而城市中生活水平较高家庭的寄养工作的开展又很难进行。另外,只有一小部分孤残儿童采取集中供养的形式,但这种形式由于缺乏家庭环境的熏陶不利于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
第四, 部分儿童经过指导中心和寄养家庭的悉心照顾和培养,通过自身的努力,学习了声乐、剪纸等一技之长,在国内甚至国际上获得了荣誉和奖项,少数优秀者能够走向社会,融入社会,但是大部分成年者则面临着就业极度困难和进入社会无望的难题,专门的培养就业机制亟待建立。另外,渴望学习的孩子们没有获得良好和专业的培训机会的途径。
图二马院长(右一)和王院长(右二)跟大家介绍福利院的情况
建立孤残儿培养长效机制
针对两个院长的介绍,刘董事长表示,通过家庭寄养这种方式抚养孤残儿童,是使孤残儿童回归家庭、融入社会的一种有效的养育方式,因为这种方式符合儿童的成长规律,能够有效强化儿童的社会属性,补偿儿童在家庭伦理、亲情等方面的缺陷,有利于他们身心和人格的全面发育。希望我们今天的行动能够给予这些孩子物质上的帮助和精神上的鼓励,使孩子脆弱而敏感的心灵更受关爱。更重要的是,今后建立一个长效机制,唤醒社会上更多人的爱心,投入到关爱他们的慈善中来,确保孤残儿童从恢复—健康—成长—走向社会—融入社会整个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图三马院长为刘董事长送上荣誉证书以表感谢
图四与会人员合影留念
走访孤残儿童寄养家庭
会谈结束后,大家来到了秦文的家中。秦文儿时患上了小儿麻痹症,至今只能依靠轮椅行动,但是身残志坚的她并没有放弃生活的希望,在爷爷的指导下学会了剪纸艺术,从设计图样、剪修到成品都由她一人完成,其作品《喜鹊图》曾在德国获得了金奖。当刘董事长把慰问品和慰
关爱孤残儿童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