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序(摘要)——耿仁秋 2
2 禅的本意 3
3 未整理 6
注释 9
4 “无心” 10
慧能对这个问题的处理法 10
三解释无心说的其他对话 21
四对禅无念的解释 22
译者注: 27
5 开悟 28
一、 28
二、 29
三 30
四 31
五、悟的主要特征 33
不合理性 33
信实性 34
肯定性 34
超越感 34
非人格性的本质 34
向上超升感 35
刹那性 35
译者注 35
6 公案 36
一、什么是公案? 36
二、关于公安公案运用的实际教导 37
三公案运用的历史概述 39
四禅学中各种问题的分类 40
7 禅的修习 41
禅是所有哲学和宗教的究竟事实 41
一、言辞的方法 42
矛盾法 42
超越对立 43
矛盾否定 44
肯定 44
重复 45
呼喝 46
直接的方法 47
译者注 48
8 “空” 49
一、 49
二、 49
三、 50
四、 51
五、 51
六、 52
七、 52
译者注(略) 53
9 禅的历史 53
一、禅在印度 53
二、中国禅的创始者:慧能 55
10 禅与佛教 58
一、禅与佛教 58
二佛法的生命与精神 58
三、中国禅的觉悟说 61
11 禅与存在主义、实用主义 65
一、 65
二、 65
三、 66
四、 67
五、 69
六、 69
12 禅与自然 70
一、 70
二、 71
三、 72
四、 72
五、 72
六 74
七 75
八 76
九 77
十 78
13 西方的禅 79
禅与神秘教 79
神秘教的原理 79
象征主义 79
同情的想象力 80
基督是天成的禅家 80
超分别智 80
智就是拼凑 81
不包容矛盾 81
宇宙无尽藏 81
序(摘要)——耿仁秋
中国精神的实用主义方面,对于印度佛教影响的反应集中表现在实践上,从而发展成一种特殊的宗教修行,这就是禅。因此,禅是印度的神秘主义和道家对自然性、自发性的热爱以及孔子实用主义思想的混合物。禅在本质上想要得到的,就是一种觉悟。用铃木大拙的话说,“禅宗就是觉悟的修行”。禅的独特就在于它对这种经验的注重。
所谓开悟,并不是一种抽象的理念,而是一种具体的事实。禅唾弃一切抽象的概念,或利用它们超越它们。为了达到开悟的境界,洋家的师徒,往往运用某些确实的技巧,诸如“问答”或“公案”等等。书中介绍,弘忍的大弟子神秀,在弘忍用呈偈方式选择衣钵传人的时候,自信而又用心地写了一首偈子:“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英使有尘埃。”本来,佛教的世界观认为,世界万物包括人类的身心部是污秽不堪五苦难与烦恼的,因此,人必须借助自己的教力,进行节制,此乃佛学中的“戒”,同时,还需要用坐禅的方法,收心敛性,此所谓“定”,净化后的自己,就会大觉大悟,此所谓涅盘新生,也就是“慧”。神秀的偈子,指出禅定工夫必须永恒坚持,不要使心灵沾染外界的尘埃,是完整的浓缩了印度佛教“戒——定——慧”三个阶段的。但是,与此同时,另一个俗家弟子慧能,却写下了另外两首揭子:“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合,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这两首偈子,不仅抛开了“戒”,也抛开了“定”。他认为,人的本心就是一切,是天生清净的,谈不上什么尘埃不尘埃、污染不污染,因此,只要直指本心,就能顿悟成来,这样,这位裕家弟子,用他的两首揭子,揭开了今国祥宗正式形成的最后一道帐幕,成为后世尊称的“六祖”。
“我心即佛”的观点,解脱了一切外在的羁绊,既不讲苦行,也不讲坐禅,更不要读经,只要尊重自己的心就行了。人的本心是清净淡泊、无钦无念的,人的出自内心的本能也是清净淡泊的,只要领悟“我心即佛”的道理,就可以“要行即行,要坐就坐”,“要眠即眠,要坐即坐”。
显然,这种追求解脱的方式,与西方基督教
《禅风禅骨》铃木大拙着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