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药物制剂的微生物检查试验
第一节药物的抗菌试验
第二节灭菌制剂的无菌检查
第三节微生物限度检查法
模块1 药物的抗菌试验
一、药物的体外抗菌试验
优点:体外抗菌试验在实验室内进行,方法简便,不需要活的动物,需时短,用药量少,实验条件易控制,也不受动物体内复杂因素的影响。
缺点:有时其结果和动物体内试验结果不完全平行,其至有矛盾。
所以,必须和体内抗菌试验结果一起进行综合判断,才能体现其意义。
表示方法:最小抑菌浓度(MIC) MIC是指该药物能抑制细菌生长的最低浓度。通常用MIC评价药物抑菌作用的效力,以μg/ml或U/ml表示。其值越小,说明抑菌作用愈强。
二、药物的体内抗菌试验
抗菌药物进入体内后,其效力的发挥要受体内各种因素的影响。如血液、组织蛋白、磷脂、脓汁中的核酸等物质可降低药物的活性;坏死组织内的酸性环境,对药效的发挥也有较大的影响;某些药物在体内可因降解而增强活性;有些细菌进入体内后,由于代谢活力的改变,对药物的敏感性可能降低等。因此,体外抗菌试验有效的药物,还需要经过体内抗菌试验证明有效后,才能推荐应用于临床。
体内抗菌试验即动物的实验治疗或保护力试验。动物实验治疗的方法,大致是先用致病菌使动物体表或体内感染,造成感染动物模型,然后按不同剂量、不同给药方法(如腹腔注射、皮下注射、肌肉注射或口服等)以及间隔不同时间进行实验治疗。实验时还要设立一组动物用生理盐水代替药物进行对照治疗。然后根据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动物死亡数或内脏的含菌数,评价药物的作用和效力。
三、抗菌试验的影响因素
在抗菌试验中应有效控制其影响因素,才能确保试验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主要的影响因素有:
(1)试验菌
(2)培养基
(3) 供试药物
(4)对照试验
(1)试验菌在抗菌试验中所用的菌种,必须是国家卫生部生物制品检定所菌种保藏中心专门提供的标准菌株。在特定情况下需要应用临床分离的菌株时,则必须用经过严格鉴定、纯化及合理保藏的菌株。
(2)培养基培养基要根据试验菌种的营养要求配制,所用的原料、成分必须控制质量,制备过程必须规范。培养基内不能含有药物的对抗物或能使药物活性降低的成分。
(3)抗菌药物药物的物理状态、浓度、稀释方法等可直接影响抗菌试验的效果,必须精确配制。固体药物必须制成溶液,难溶于水的药物要用有机溶剂或酸、碱溶解后再使用。药物溶液的pH应尽量接近中性,以确保药物的稳定性和不影响细菌的生长。中药制剂因有颜色,在判定和观察实验结果时要特别注意;
(4)对照试验为确保实验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必须严格设置各种对照试验。对照菌种应在无药情况下,能在培养基内正常生长;已知药物对照,应使已知抗菌药物对标准菌株出现抗菌效应。
模块2 体外抑菌技术
体外抑菌试验是最常用的抗菌试验,常用的方法主要有琼脂扩散法和系列稀释法。
、挖沟法、
管碟法、打孔法
(1)、液体培养基连续稀释法在一系列的试管中,用液体培养基稀释药物,使各管内含有的药物呈一系列递减的浓度,如20—10—5->——(μg/m1)……然后在每一管中加入定量菌液,经24—48h培养后,肉眼观察结果,以能抑制细菌生长的最低浓度,为该药的MIC.
第八章药物制剂的微生物检查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