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姜德明
去秋“现代书话丛书”问世后,引起爱书人的广泛兴趣,评家多有,有
人更誉为“中国书话史上前所未有的事”,信哉斯言!这是知者之见,也是
对所有参与这一丛书编辑出版工作人员的一大鼓励。
目前,凡得到书话丛书的读者,以及评家、写家们关于书话的特点各有
理解,侧重点不一,这是很正常的,也是好事。因为只有在众说纷纭和各自
的实践中,书话创作方能不断发展,日臻完美。我没有更新的看法,但愿在
继续摸索中别有体味,并借鉴他人的长处。
从编辑这套丛书的开始,我便讲过作家一般是爱书的,但并不是每个人
都藏书或喜欢写书话,也可以说爱写书话的毕竟是少数。为此,我们选题中
计划的人选极为有限。当然,像资深的书话作家曹聚仁、叶灵凤先生,当时
由于操作过程中的一些技术性的原因而未能收入第一辑,这是很遗憾的。好
在远见的出版家早就声明,一年后续出“现代书话丛书”第二辑。现在这一
预想已经实现。曹、叶两家的书话不仅收入丛书,而且都是在海外亦未曾结
集过的文章,这是曹雷、小思两位女士辛勤搜集的结果。曹雷为了搜集父亲
的遗稿,甚至自费访港,这一行动令人感佩。这次除了尽量容纳前辈书话作
家的作品外,为了反映近三十年来某些追随者热衷于写作书话的实际状况,
亦吸收了晚辈三家,即胡从经、倪墨炎和笔者的作品。其中有新作,也有一
部分从他们历年出版的书话集中选来。
写过书话的前辈和同辈作家,当然不限于两辑丛书中的这十几人,但因
版权等各种条件的限制不能尽收求全,如茅盾、叶圣陶、俞平伯等先生的序
跋集,李一氓的《一氓题跋》,冯亦代的《书人书事》,谢谈丛》等都是书话著作。好在这些书出版时间较近,似乎在书市上不难见
到。
借此,我想再介绍几位喜欢书话的作家。
老作家赵景深先生除了专门从事古典戏曲文学外,尤爱文坛掌故和书
话。年他在《上海文化》中以《书呆温梦录》为题,发表了一组现代
文学书话。最初他对于新文学书籍颇为热心搜集,后来才转向中国古典小说
戏曲的研究。这次他写了《袖珍诗册》、《髭须》、《扬鞭集》、《鬼与人
心》、《茵梦湖》、《狂飚社》、《徐志摩手迹》、《挂枝儿》、《诗经今
译》等题,多则几百字,少则数十字,是典型的书话文字。他在文后赘言:
“晦庵的书话极富于情趣,有好几篇都是很好的絮语散文,意态闲逸潇洒,
书话本身就是文艺作品。我因为喜爱它们,便每天从《文汇报》上剪下来保
存。”看来赵先生这组文章是拟晦庵书话而作,也是对唐弢书话最早的一位
鼓吹者。他又说:“我感谢晦庵,他让我把十几年前的爱侣,重新唤归来,
让我俩再温了一番旧情。”遗憾的是赵先生此后未能续温旧梦,再写书话。
散文家何为亦爱藏书和书话,抗战胜利后他在上海《联合晚报》的副刊
《夕拾》上,开辟了《书海摭拾》的专栏,写了很多书话。这家报纸的总编
辑是陈翰伯,《夕拾》的编者是冯亦代。此外,何为还化名在《文艺春秋副
刊》小型杂志上连载了几篇书话。这从他年出版的散文集《小树与大地》
下辑所收的旧作中可见端倪,如《新月诗选》、《西班牙的黎明》、《伦敦
杂记》等即是。他承认自己的作品近乎晦庵的书话,记叙与抒情兼而有之。
又说:“我是《书话》的热心读者,同时又是《书话》散文的拙劣临摹者。”
不久以前,他在致笔者的信中还以未能续写书话为憾。
林辰先生于年月在上海开明书店出版了一本《鲁迅事迹考》,此
书对我有计划地搜集鲁迅及新文学资料大有启示。他写的虽属考证文字,却
无枯燥之感,其中如《论〈红星佚史〉非鲁迅所译》等应以书话视之。林先
生收藏的新文学书刊颇丰,我常向他求教。
年月,重庆中华书局出版了杨世骥的《文苑谈往》,这是谈近代
文学版本和作家的一部书话集,他是继阿英之后搜集晚清民初资料最为勤
奋,创见亦多的一位书话作者和研究家。他的书话有的千余字,有的上万字。
篇幅过长的失去了书话的特点,怕是与引录原文过繁,又想面面俱到有关,
是否妥当,可以研究。
建国后从事新文学史料研究最有影响的是上海丁景唐先生。他关于鲁
迅、瞿秋白、左联五烈士的研究论文,间或亦以书话的形式出之,绝大部分
还是论文及资料长编。
已故瞿光熙先生,六十年代初在《新民晚报》上开辟了新文学书话的专
栏,篇幅短小,一书一事,娓娓动人。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他的遗
著《中》,正是当年他在报上连载的作品,实为一部书话
集。我看也是受了唐弢书话的影响。
新时期以来,写书话的队伍不断扩大,海外人士亦有参加,这是令人可
喜的。书话本是冷漠无闻的事业,或被认为副刊上的补白文章,更不为出版
界所重;如今一下子热了起来,但愿这刮起来的不是炒作之风。书话的写作
要靠甘于寂寞的人埋头资料,默默
【文学历史类】姜德明书话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