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峪小学乡土教材
(2014—2015学年)
寿阳县在春秋时期属祁氏封地的东境。前514年,晋国六卿灭祁氏,分祁氏田为7县,在今寿阳境内置马首县,韩固为马首大夫。现在县南15里还有马首村,石太铁路经此设马首站,即是当年县治旧地。
寿阳汉代属榆次县地,晋代始分置寿阳县,以县城位于寿水之阳而命名。
寿水,今名为白马河,其正源发源于寿阳县西部要罗麓颉家河村,经太安驿与黑水相汇,再东南流经寿阳城南,后注入潇河。全长86公里。《水经注》中把寿水与黑水误为一条河来记载:“黑水西出山,三源合舍,同归一川,东流南屈,经受阳县故城东,其水西南入洞涡水。”黑水,今称人字河,共有三个源头,分别发源于黑水村、马家寨、罗家庄,均在近蔡庄与寿水相汇,即所谓“三源合舍,同归一川”。现在寿水与黑水交汇处筑有蔡庄水库,并已辟为集度假、旅游、休闲为一体的风景区。
寿水还是一条有着神奇传说的河流。其水碧波粼粼,清澈见底,但当山洪暴发时,浊浪排空,泥沙俱下,而浊流前始终有一段清波在奔涌。父老相传饮此清波水可以祛病延年,自古以来,当地人就有趁洪水下山时赶去喝清波水的习俗,为的是健康长寿,这种习俗直到民国以后才逐渐绝迹。这也是河名为“寿”的缘由。又因清波水被洪水相逐泻下,如白马奔腾,俗称为白马河。明清时期,还把
“寿水清波”列为寿阳八景之一。
晋末以后,寿阳一带战乱频繁,干戈不息,遂于北魏太平真君九年(448年)迁寿阳县民至大陵城南,别置受阳县,县址即今文水县的旧城庄。寿阳改为“受阳”是因当时胡汉译言之讹而造成的。直到隋开皇十年(590年)全国统一后,才将受阳县迁回原寿阳城。在这段战争时期,寿阳县在外漂泊寄治了142年,还被少数民族误称“受阳”达189年,到唐贞观十一年(637年)才终于得到正名,又称为寿阳县,并延续至今。
寿阳沿革史上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结集过大量的侨置郡县。在西晋末至北朝这一动乱时期,北方的郡县随着流民一起南迁,山西北部的郡县也向中、南部迁徙。当时除寿阳县迁至今文水县境内,还有朔州和夏州所属的7郡13县一并侨置到寿阳县境内。它们是:太安郡的荻那县、捍殊县;广宁郡的石门县、中川县;神武郡的尖山县、殊颓县;太平郡的太平县、太清县、永宁县;附北郡的附化县、恩泽县、五原县、广牧县;还有夏州的太安郡、神武郡等等。一县境内同时容纳了如此众多的州、郡、县,亦可谓洋洋大观。
时至今日,有些侨置郡县名还保留在寿阳的地名中。如现在寿阳县有太安驿和太安村,分别是朔州的太安郡和夏州太安郡的寄治地;神武村现名尖山村,是神物郡和尖山县的寄治地;女英雄尹灵芝的故乡太平村是太平郡的寄治地;驸马城是附化郡的寄治地;下州村是夏州的寄治地;而朔州则是寄治于寿阳城中,这一点也从考古资料中得到证实。1973年,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协同寿阳县有关部门,对位于寿阳县城南5里的北齐贵族库狄回洛墓进行了发掘,其墓志称
“葬于朔州城南”,证实寿阳称确是当时朔州的寄治地。
老寿星的故事
象征着长寿、吉祥的南极仙翁寿星佬儿,在华夏大地妇孺皆知,他那慈祥的笑容、精神矍烁的样子使任何人都感到亲切。然而,你是否知道,这“老寿星”还是山西寿阳人呢!地处山西寿阳西南的黄岭地带,三面高山紧锁,只有北面地势稍低,象沟壑一般,那里的人们把这个地方叫作黄岭壑。
传说,老寿星就是这黄岭壑人。当年,他还在母亲的肚里时,这黄岭壑也跟他似的,时时在长。他母亲怀了他九个月时,一天,忽听肚子里有个声音在向:“妈妈,黄岭壑长严了没有?”他妈妈感到奇怪,看着原来为平地的黄岭壑增高了不少,但还比三面的山低得多,于是答道:“孩子,正在长呢,还没有长严。”于是,肚子里再没有声音了。从此,小孩静静地躺在妈妈的肚子里,一直生不下来,只是每年的同一天,问妈妈黄岭壑长严了没有。
八十三年过去了,孩子的妈妈已经百岁开外,她虽然很健壮,但毕竟感到有些孤独。这一天,肚里的孩子又问话时,她便答:“儿子你为什么还不出采,却每年问妈这句话?莫非你跟黄岭壑有什么大关系?今天告诉你,黄岭壑可长得严严的了。”
不料,妈妈的话音刚落,只见一小儿“咚”一声从肚里跳了出来,出来以后也不吭声,隔窗先向北望了望,只见远处的黄岭壑仍然低于三面,于是重重地叹了一口气,转眼之间,头发白了,背驼了,白胡子长出一大把。后来人们才知道,孩子的出世将会给黄岭壑带来幸福:一旦黄岭壑长严,这一地区就会四季如春。
这小孩出生以后,活了不知多少年,同乡的人一代换一代,不知多少代,他还活着。因此,人们也不知道到底该叫他什么,是三世祖呢,还是八世九世祖。于是,就给他起了一个绰号,叫“老寿垦”。可这“老寿星”因为岁数大、见识广,是全族的长者,就渐渐变得不可一世起来,在人面前摆弄老资格,动不动就指手划脚地说几句好歹,结果,失去了威信,人们不喜欢他了,管他叫“老不死的”。
天
乡土教材 (1)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