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辨证治疗痤疮经验
【摘要】 痤疮属于中医肺风粉刺范畴,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本病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在传统风热、肺热、血热发病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血瘀、湿热、肾虚等新观点和新理论。针对痤疮的病因将其分为肺胃积热、肝肾阴虚、湿热蕴结、脾虚肝郁、气滞血瘀5型,分别给予辨证选方用药治疗,临床疗效较为满意。
【关键词】 寻常性痤疮/中医药疗法;辨证论治;肝肾阴虚;清热解毒
痤疮是一种与内分泌功能失调有关的毛囊剩、皮脂腺慢性炎症性皮肤病,表现为粉刺芘、丘疹、脓庖、结节、囊肿及瘢痕,好发占于面、胸、背等富含皮脂腺的部位。中医池称肺风粉刺、酒刺、风刺等。对于痤疮的脘病因,古代医家多数认为属肺风粉刺范畴跎,因颜面主要是肺、胃、大肠经所过之处咳,所以主要是肺、胃、大肠经郁热所致。笳现代中医对痤疮病因病机的认识有了较大橥的发展,许多医家在传统风热、肺热、血热发病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血瘀、湿热┯、肾虚等新观点和新理论,并针对痤疮的病因进行辨证论治,取得了较好的疗效。银学习多位医家的学术思想,结合临床体会⒎,将痤疮分肺胃积热、肝肾阴虚、湿热蕴蒡结、脾虚肝郁、气滞血瘀5型。
1 肺b胃积热型
肺胃积热型是痤疮的中医经典分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七曰将:“面疮者,谓面上有风热气生疮,头如渠米大,亦如谷大,白色者是。”又云:“缶此由肌腠受于风邪,搏于津液,津液之气稻,因虚作之也。”肺主表,外合皮毛,肺浚经起于中焦,上行过胸,若腠理不密,热邪乘机侵犯肺经,使肺经血热郁滞,则肺σ卫失宣,皮毛被郁,邪毒肺热蕴于肌肤而臭致病;内因则由于饮食不节,过食辛辣肥槽甘厚味,使肺胃积热,积热循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上熏于面部,郁聚于毛孔则发本病。因此,肺胃积热是其发病的重踱点。对于肺胃积热型的治疗,戴秀兰[1牒]认为治宜清肺解毒,药用连翘、金银花僻、鱼腥草、苦地丁、黄连、生大黄、香附议、牡丹皮、白花蛇舌草、穿山甲、木贼、叵火麻仁、生甘草。王松岩[2]治疗肺胃爆蕴热型痤疮,治疗组服用平痤胶囊(白花夹蛇舌草、茵陈、桑白皮、地骨皮、枇杷叶捆、生石膏、知母、黄芩、山楂、牡丹皮、鲴生大黄、甘草等),对照组服用丹参酮,≈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对照组为80郅%,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扈晓成召[3]治疗肺胃蕴热型痤疮时,药用枇杷硖叶、桑白皮、黄芩、凌霄花、升麻、金银阡花、石膏、生地黄、牡丹皮、栀子、白芷、车前草、生薏苡仁。
2 肝肾阴虚型
孔昭遐[4]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出发,忑考虑到雄激素增多可能相当于肾中相火偏秩旺,因此认为肾阴不足,肾之阴阳平衡失箬调,相火偏旺乃此病之本。病机为肾阴不挺足,相火过旺,不能上滋于肺,可致肺阴逮不足,因肺与大肠相表里,当饮食不节,微过食膏粱厚味,大肠积热,上蒸于肺胃而囿致肺胃火热上蒸于头面,血热瘀滞而发痤南疮。肝肾同源,肝阴不足,肝火偏旺,郁寸于表皮而发痤疮。张小梅[5]认为肾为 ̄先天之本,女子以肝为先天,故治疗痤疮迨,尤其是女性痤疮时,应以疏肝滋阴,兼夷以清肺凉血为大法,基本方以柴胡疏肝散腐和二至丸加减,药物组成为柴胡12g,屐郁金12g,知母12g,白芍15g,借女贞子20g,旱莲草20g,牡丹皮1诤2g,生地15g,鱼腥草20g,甘草薨3g。据陈信生[6]报道,范瑞强认为踌治疗本型痤疮宜滋阴泻火、清肺凉血,方廑用消痤汤,基本方药为知母1
中医药辨证治疗痤疮经验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