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有感情朗读.doc浅谈小学语文有感情朗读
别让有感情朗读成为可笑的邯郸学步——浅谈小学语文有感情朗读
邢月月
(江苏省滨海县实验小学)
仔细翻阅苏教版国标本语文教材,你会发现每一篇都是充满童真童趣、情感充沛真挚的好文章。"有感情地朗读"是这些课文需要达到的重要的教学目标,也是学生亲近文本、感受文本情感、获得语感体验的重要手段。随着新课程的推进,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现有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我认为,有感情朗读不是一味地模仿,不是矫揉造作地表现,更不是可笑的邯郸学步,而应该是学生发自内心的理解与体会。
个人认为,目前我们小学语文课堂上的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存在着主要问题:
"有感情"朗读
在学生没有扫清字词障碍,没有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就进行有感情的朗读,结果往往事倍功半。
在课堂上经常看到老师告诉学生应该怎样读,不应该怎样读,却没有亲自读来给学生以示范。尤其是在学生想读而读不好时,教师的示范作用没有很好地发挥。
在指导中,教师注重对学生朗读技巧的指导,如,重音、停顿、语调的上仰、拖长等,忽略了对文章内容的感悟和体验。其实,"有感情朗读"首先是"有感情",只有在理解和感悟的基础上,为内容所感染,与产生共鸣,有感情朗读才是一种自然的、真情的流露,这种朗读才能在学生的心里产生长久的影响,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目前,在我们的课堂上,为了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老师们采取了多种形式的朗读。多种形式的读是很必要的,但是过于流于形式,就忽视了对文章深层次的挖掘,忽视了针对性的指导。
在听课的过程中,我发现几乎所有的课堂上,只要有学生的齐读,基本上是唱读,从城区到乡村,从山上到平原,不唱读的班级寥寥无几。什么原因?我们忽视了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的培养。
、中肯评价的朗读
教师在学生读的过程中缺少有针对性的、中肯性的评价,缺少必要的指导和点拨。评价语言单调,感染力不强。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应该重新审视"有感情朗读",应该将有感情朗读落实到实处,首先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开始,在学生充分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有感情朗读的指导,努力做到不做作,不虚假,不是读得摇头晃脑就是有感情朗读,也并非每一篇文章都得做到感情充沛,声情并茂。
朗读,应该是具有"入眼—尽心—出口"的完整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最关键是"尽心"这一环。朗读,更需要和一致的道德情感,这就是为什么当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好一篇文章时,就可断定,他对这篇文章基本理解了;而理解力差的学生,总是无法"读出感情",有时甚至无法断句。由于"有感情地朗读"可以看成是学生理解课文的一种外部表现,所以,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有其特别重要的意义,为此,我进行了初步探索。有学生把朗读看成单纯"口"的任务,忽略(或省去了)"尽心"这一环,将朗读简化为"入眼—出口",于是出现了几点现象:(1)"无病呻吟":教师一旦提出"有感情地朗读"的要求,或者责备"没有感情"之后,学生就调动全部
浅谈小学语文有感情朗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