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我重庆自强不息共抗旱灾
服务三峡库区提高实践能力
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
2006年“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汇报材料
2006年9月6日
2006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汇报材料目录
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2006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风采掠影
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2006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总结前言
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2006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概况
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2006年暑期“三下乡”酆都县实践服务团简况
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2006年暑期“三下乡”拓展—大型抗旱募捐活动
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2006年暑期“三下乡”自主社会实践情况简介
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2006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影响
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2006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意义
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2006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思考
附件一:社会实践中开展素质拓展培训方案介绍
附件二: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2006年暑期“三下乡”实践策划方案
附件三: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2006年暑期“三下乡”队员日记摘要
附件四: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2006年暑期“三下乡”实践心得摘要
2006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汇报材料
爱我重庆自强不息共抗旱灾
服务三峡库区建设全面提高实践能力
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认真践行“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切实有效的提升当代大学生的各项社会技能,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知行统一,勇于创新的实践精神。根据学校统一部署,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以“服务社会、多元发展、提高能力”为活动主题,精心准备,周密部署,成功组织实施了我院2006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以自愿报名,集中优质资源,组织院实践团,前往酆都县三峡库区统一实践为重点;以情系灾区,自强不息、爱我重庆,共抗百年旱灾,进行大型募捐活动为拓展;以学院开据介绍信,学生回到家乡结合自身实际,自主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为支撑。三位一体,统分结合,相互补充。在保证了“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主体顺利推进的基础上,为重庆遭遇到的百年大旱做贡献,同时有效的调动了全院广大同学的自身积极性,使得本年度我院的社会实践活动,稳步推进,扎实展开,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学院“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团,深入到酆都县三峡库区进行暑期社会实践,以进驻当地学校开展中学生学生素质技能拓展培训,帮助学生提高素质、健康成长;同时深入库区农村,走访乡镇,展开各种形式的社会调研活动和青年志愿者服务行动。在实践中锻炼同学各项能力、丰富同学社会生活、提高同学综合素质。并为三峡库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贡献力量、奉献青春。
同时在酆都三峡库区进行“三下乡”社会实践期间,实践队员们还在重庆遭遇到百年一遇的特大旱情,通过切身实践,在了解到重庆周边各区县严重的旱情之后,实践队员们自发组织,利用正式开学第一天的机会发起了“自强不息,爱我重庆”大型抗旱募捐活动,活动共计参加活动人数达2000余人,募集款项15400余元,全部款项由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团委转交于北碚区人民政府,利用此款项帮助北碚区受灾群众度过生活难关。此次活动受到了重庆新闻台、《重庆日报》、《重庆晨报》、《重庆时报》、《重庆商报》等各大媒体的关注。
而学院中分散回到家乡进行社会实践的同学,有的进入家乡报社通过采编新闻、撰写稿件,了解社会、增强素质;有的通过面试进入房地产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销售中学会如何与人交往,争取机会;有的进入家乡中小学校,在三尺讲台上教书育人、体验生活。
深入社会,拓展自身视野;广泛实践,提高社会技能。七月流火的炎炎夏日,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共计暑期社会实践团成员11名,分散实践同学共计150余名遍布于祖国各地,共同投身暑期实践的各项活动中,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意识与使命感在社会实践的浪潮中为我们的无悔青春画上了精彩的一笔!
一、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2006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概况
(一)、组织学院暑期实践服务团,前往酆都三峡库区进行实践。
由学院同学自愿报名,通过集中筛选的方式,优化组合,学院组成了由6名党员、5名入党积极分子共计11人组成的学院暑期社会实践服务团。实践服务团以“服务三峡库区建设、全面提高实践能力”为主题,到酆都三峡库区进行了自7月23日至8月3日为期11天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前往酆都三峡库区的社会实践服务团主要进行了两个方面的实践活动。第一、进驻西南大学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酆都基地校开展了“全新起跑线”中学生素质技能拓展培训,帮助基地校学生提高素质、健康成长;第二深入库区农村,走访乡镇,展开各种形式的社会调研活动,收集了各种数据,为研究三峡库区社会、经济、生态建设提供了第一手的宝贵资料。同时在库区农村,我们
爱我重庆 自强不息共抗旱灾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