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浅谈广东汉剧、汉乐关系与唢呐吹奏特色和应用.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浅谈广东汉剧、汉乐关系与唢呐吹奏特色和应用
广东汉剧院广东广州 510000
摘要:广东汉剧是粤东地区盛开的一朵鲜艳奇葩。其发展历程,与同处粤东客家地区的广东汉乐休戚相关,这种互为的相生性联系,为双方的进一步完善与传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文章重点阐述了广东汉剧、汉乐关系与唢呐吹奏特色,以供参考。
关键词:广东汉剧;汉乐关系;唢呐吹奏特色
椐查“广东汉剧”与“广东汉乐”原来是两种互不相干的艺术品种,是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由于汉乐师与外江戏(汉剧)艺人互相串班活动,才导致汉剧吸收了一些汉乐曲牌,从而丰富了汉剧的音乐表现力,2008年,广东汉剧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广东汉剧为广东三大剧种之一,曾被周恩来总理誉为"南国牡丹"。
一、汉剧
“汉剧”即广东汉剧,原称“外江戏”,是以西皮(又称北路)、二黄(又称南路)为主要声腔的皮黄剧种,舞台语言沿用“中州音韵”。外江戏源于湖北汉剧的“荆河派”(现称荆河戏),约在乾隆末年流入粤东兴梅、潮汕地区(据肖遥天先生《民间戏曲丛考》及大埔县博物馆保存的乾隆年间罚戏禁碑)。其艺术形式主要是唱、念、做、打,剧目主要是以各朝的历史故事为主,伴奏的弦乐俗称“三件头”(即头弦、月琴、三弦),伴奏用的曲牌原来并不多,与全国皮黄剧种大同小异,据已故著名汉乐师罗琏祥及已故汉剧老艺人罗恒报等说,汉剧与汉乐是互相吸收借用,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的。当时汕头有很多汉乐班社,如“公益国乐社”、“以成国乐社”等。他们在和弦索之余,还兼唱些外江戏以助兴。后来又吸引了一些外江戏艺人到汉乐社来清唱汉剧,如钟熙懿、丘赛花、李光华等。此后他们互相串班,活动频繁。汉乐爱好者赖宣(梅县松口人)首先串班参加外江戏班的演出和伴奏,而且带去了汉乐中使用的“角胡”(用竹制八角
形的琴筒,演奏时用双膝关节处夹住琴筒,发音清脆,近似旦行发音。此种乐器还是汉乐名师饶淑枢从广州传回来,加以改革制成的,以后广东汉剧称此乐器为“提胡”)。以后他们就把广东汉乐的一些串调等曲牌穿插在唱腔的空隙之间,这种形式就逐渐固定了下来。广东汉乐在广东汉剧中正式作为烘托剧情的“情节音乐”大量使用,还是在1950年后。罗琏祥、饶淑枢、罗九香、余敦昌、范思湘等汉乐家先后参加汉剧团乐队之后,才把丰富的广东汉乐曲牌作为烘托剧情的间奏音乐。
根据资料显示广东汉剧实际上它来自皮簧合流后的徽戏,与闽西汉剧同属以西皮二黄为主要声腔,用中州官话演唱的剧种。清雍正至乾隆年间,徽剧传入广东后形成。广东汉剧的表演程式与京剧、湘剧、祁剧、湖北汉剧等剧种大同小异,但也有自己的特点和风格。它的武功属南派,脸谱有百多种,以黑、红、白三色为主,黑色象征刚勇,红色象征忠贤,白色和青色象征阴险、奸诈。广东汉剧的音乐唱腔以皮黄为主,兼收昆曲、高腔、吹腔、小调等,并保存很多古老的曲牌。朴实淳厚,高昂悲壮,是广东汉剧音乐唱腔固有的风格特点。其角色行当分公脚、老生、小生、老旦、正旦、花旦、红净、乌净、丑脚等九大行。它的伴奏乐器也颇有特色,头弦、扬琴、提胡、三弦、椰胡、唢呐等和配合大鼓、铜锣、大钹、小钹、碗锣、铜金、小锣、马锣等击乐、及号头是广东汉剧特有的伴奏乐器。
二、汉乐
“汉乐”即广东汉乐,由于汉剧关系被称为‘外江弦’。七百多年前,宫廷古汉乐从中原南迁流传到粤东等边远

浅谈广东汉剧、汉乐关系与唢呐吹奏特色和应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wz_198613
  • 文件大小21 KB
  • 时间2017-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