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传记的写作
(代序)
我写这部书有两个重点:一为介绍福克纳的生平,力图表现出他一生的
意义;一为讨论他的著作,不论是否出版,力图加以阐释,但此书不是有关
福克纳生平的新材料汇编,也不是重读福克纳作品的心得。写生平时,我参
考了许多论文、专论、论著,特别是约瑟夫·布洛特纳的《福克纳》()
一书,此书堪称福克纳的资料大全。我从头至尾力求勾勒出福克纳的生活和
艺术之间的联系,以评论其著作为辅。因此,请读者特别注意我要讲的福克
纳的不无垢浊的生活和他的伟大艺术成就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和转化。福
克纳确有可爱之处,但时而冷漠、毫不体恤别人;他仁慈善感,但时而残酷
无情。他既有极高的创造力,又有极深的破坏力。但是,他的一生不仅是一
则不无垢浊的生活竟能产生伟大艺术的故事,也是一则垢浊和成就竟能互为
因果的故事。因此,我尽量把他的生平视为写作的一生,把他的艺术视为他
的一生的再现来介绍。
今天,我们已经知道福克纳的成就是伟大的。他的一生比我们原来所设
想的更为丰富多样;他的生活和创作的关系异常复杂,不仅因为他从来就不
是一位寻常意义的自传性小说的作家,还因为他本人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并不
一致。早在写作生涯的初期,大约在发现他所谓的约克纳帕塔法的想象王国
并以之为他的识别标志前后,福克纳决定以他的艺术为“试金石”。他要“在
一本书的前后封皮之间再创造”他准备丧失而且悲悼的那个世界,此外,他
觉得什么也不能使他满足,他这就开始写作,希望抓住他的“世界和对这个
世界的感受”,结果发现艺术“必须发自肺腑”,方能真正唤起共鸣。可是,
在艺术生涯行将结束,希望找到某种视角来回顾自己的成就时,他看见的仿
佛是某个陌生人在表演令人难以置信的绝技。据他自己说,使他困惑不解的
并非是他在其中看到的种种关系,而是看到自己写的作品和自己的实际生活
之间的“联系竟如此之少”。
为了尽量揭示福克纳引起的共鸣是怎样发自肺腑的,我把他的生活和艺
术同时叙述,将二者作不同的搭配和结合。我始终假定两种情况:一种是明
显的事实,一种至少是貌似真实的事情:第一种情况,福克纳凭借他的禀赋
探索一个真实的空间,发挥他的天才创造出一个想象的空间。第二种情况,
禀赋提供发挥天才的途径,天才提供发挥禀赋的途径。通过研究他所探索的
空间和度过的一生,试图阐明他想象出来的世界和创造的不同的自我;通过
研究他想象出来的世界和创造的不同自我,试图阐明他所探索的空间和度过
的一生。我列举一些人们熟知的事,也强调指出一些不为人所知的事,力求
在众多的转折关头中找出创始的经历和定型的经历,在众多的外表中认出深
层的面目。即使我们认为(福克纳或许也那么认为),书在某种意义上是“作
者的私生活,是一个人的不公开的孪生兄弟”,我们仍然知道,实际生活和
落笔成文之间的一切关系都应存疑;在福克纳身上,这种关系更显复杂,一
方面因为他的作品固然巨著居多,但多种多样,质量参差不齐;一方面也因
为他从来就不是一个易于了解的人。他的一生,至少是一生中现在尚能断定
的部分,受到种种互相矛盾的冲动的驱策:既想逃避生活,又要探索生活;
既要千方百计掩饰思想感情,又渴望用一句话来袒露思想感情。这种动力形
成了他那比常人更加有趣的一生,也造就了他那感染力极为罕见的艺术。
福克纳在开始写作以前,在尚未成名以前,久已学会保护自己的隐私。
他常常追求奇异,执意强迫自己甘冒大风险,做一个“体质孱弱但敢于反抗
命运和环境的人”。但他始终变幻无常、难以捉摸:有时心情粗暴,而对之
怡然自得;有时躲躲闪闪,不露真情;有时则欺诈蒙骗。他十分怯生,贵族
老爷似地从心底嫌恶抛头露面,除非依他的条件。虽然一生没有犯大罪,也
没干出许多自己认为可耻的事,但他不喜欢别人探问他的私生活。他不仅对
生人和竞争对手持有戒心,对家人、对他视为朋友的人也都这样,说明他的
谨慎小心由来已久、根深蒂固。我们最早对他记叙不一,却都有一点言外之
意,后来人们的回忆也证实了的一点:那就是,他早就需要并且能够同身边
的人建立多种多样、界限分明的关系。
精心划定界限的涵义微妙复杂,我们必须慢慢梳理,才能悟出个中道
理。但是,他的这种需要和能力是不难觉察的。最早几年里,和家人、特别
是和母亲的一体感异常强烈,因此感到世界给自己带来幸福,自己又是无所
不能。后来虽未受重大创伤,但年龄不大便失去这种双重的幸福感,深感生
活经历充满痛苦;一半因为失去了幸福感,一半因为毁掉幸福感的人正是原
先赐予他幸福感的人。走出童年后,他决心自己掌握同周围世界的关系。他
生长在狭隘的小城镇里,认识
【文学历史类】福克纳传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