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探析
侯颖怡
[摘要]职业价值观是影响高校大学生职业定位与选择的内在因素,职业价值观的偏差是造成当前就业难的根本原因。本文从分析当前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现状以及造成价值观偏差的主要因素着手,旨在找到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正面引导的对策,以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促进高校毕业生的充分就业。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 价值观
职业价值观是指人们在选择职业和从事特定职业劳动过程中所形成或持有的价值取向,它是人们对待职业的一种信念和态度,或是在职业生涯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价值取向。[1]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常会受到一定动机的支配,而择业的动机一般都是由价值观决定的,良好的职业价值观对于就业能力、择业决策都起着积极的指导和决定性作用。面对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如何更好的促进大学生就业是社会、政府关心关注的重大问题,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任务。笔者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教师,一直在思考和探索实现大学生充分就业的内在动力和源泉,而作为择业过程中的核心价值观,职业价值观无疑是驱使大学生成功就业的内部动力。
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现状和特点
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化”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也从“精英化”就业转向了“大众化”就业。大批的毕业生涌向就业市场,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成为社会、政府关注的焦点。2010年应届毕业生规模是本世纪初的6倍,2011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了660万人,今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将更加严峻和突出。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比如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就业信息不对称,高校扩招和社会供求关系的结构性失衡等,其中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存在偏差和误区,无法完全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变化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一)对专业认知不足,自身定位不准,缺乏职业规划,
职业对于每个人来说既是事业成功的基础,也是人生幸福的源泉。正确认识职业,认清自我,实现个体与职业的匹配(即人-职匹配),确立清晰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才能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2]前在高校学生中,能做到正确认识职业,认知自我的寥寥无几,更多的则是对个人职业目标和专业发展知之甚少,缺乏自我目标定位。%的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未来发展“有一点了解”,%的人“不知道”或“不了解”,%的人“非常了解”[3]专业缺乏认知在低年级学生中尤为普遍,高年级对专业认知明显增加,但整体而言,高校大学生对专业缺乏认识和了解。当调查中问及是否规划自身的职业发展问题时,%的人表示“认真规划过”,有62%的人只是“偶尔想过”,%的人是“很少考虑”和“走一步算一步”。[4]当一部分学生缺乏清晰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视不够,始终处于被动就业的状态。
同时,还有很多学生自我认识不够,对自己的性格、兴趣、特长、爱好、能力等个人基本素质不能客观准确的定位,往往自我评价过高,职业目标定位不切实际,眼高手低。大学生在择业时往往不考虑“我能做什么”而是以“我想做什么”为目标,部分学生一心把目标锁定在大城市、大单位,一味追求待遇好、收入高。因此出现了有些岗位趋之若鹜,有些岗位无人问津,一方面是就业困难,而另一方面是许多职位虚位以待,出现“有业不就”的现象。
(二)自我意识增强,奉献意识弱化,忽视社会责任
受社会经济环境及个人价值观的影响,高校毕业生的自我意识日渐增强。他们将有利于个人发展,自我价值的实现作为择业的主要目标,不再是计划经济条件下“我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的单一奉献型,而是走向自我实现型。目前的高校生大部分是八零后和九零后的孩子,他们大部分来自经济条件和社会关系都比较好的家庭,基本上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从小为我独尊,普遍非常务实,对这个社会有着自己的认知。如果说前几代人是把“小我”融入到“大我”中以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那么当代大学生更乐于把“自我”从“大我”中
分离出来以定位自己的人生目标。2002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你奋斗成为大学生的主要动机”调查中,把“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回报家庭与社会”作为社会价值取向,把“适应社会找个好工作,生活的更好”、“证明自己的价值”、“出人头地”作为个人价值取向,得到的数据显示,%的大学生选择社会价值,%的学生选择个人价值。此研究成果表明个人本位价值观在大学生群体中已经形成,大学生择业具有明显的自我倾向。[5]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大学生择业也将更加市场化,将使大学生更有可能按照自己的价值取向来选择个人发展和社会参与的方式。他们将更加看重物质利益,就业理想功利化,服务社会意识差,很少考虑国家和社会的需要。笔者曾与一名来自农村的毕业生交谈,当问及
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探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