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当归炮制历史沿革研究.doc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当归炮制历史沿革研究
曾彬1 王万2(通讯作者)
(1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四川绵阳 621000;2四川大学化学工程学院四川成都 610065)
【摘要】饮片质量规范化是中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整理分析有关当归炮制的历代文献,总结历史炮制方法,为当归饮片炮制规范化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当归炮制历史沿革
【中图分类号】R28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18-0314-02
当归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谓之“当归味温,主呃逆上气”,列为中品[1]。因其功能调气养血,使气血各有所归,故名,因其炮制品广泛用于临床各科,故又有“药王”之称。历代本草医方中对当归的炮制方法记载比较分散,在此基础上,分析和总结了当归炮制方法的历史沿革,为进行炮制工艺规范化研究提供经验和思路[2]。
一、当归名考
当归名称及其复杂,其主要使用的名称有:当归(唐《千金翼》)、归尾(元《原机》)、当归身(元《脾胃论》)、归身(元《丹溪》)、归须(宋《疮疡》)、当归梢、当归尾、干归、蜀当归、川当归(明《普济方》)、归梢(明《医学》)、当归须(清《制裁》)等。此外,当归原植物有薜、山蕲、白蕲、文无等名称[3]。
二、道地沿革
《名医别录》云:“当归生陇西川谷。”《本草经集注》云:“今陇西叨阳黑水当归,多肉少枝,气香,名马尾当归,稍难得。西川北部当归,多根枝而细。”《新修本草》云:“今出当州、宕州、翼州、松州,宕州最胜,细叶者蚕头当归,大叶者马尾当归。”《本草图经》云:“当归生陇西川谷,今川蜀、陕西诸郡及江宁府、滁州皆有之,以蜀中者为胜。”《本草纲目》云:“今陕,蜀,秦州,汶州
诸处,人多栽莳为货[14]。以秦归头圆尾多色紫气香肥润者,名马尾归,最胜他处。”根据历代本草记载均以陕西出产者质量最佳[4]。与现代当归主产区(岷县产最大,质量最优)基本一致。另滇西北栽培的当归以个大、体坚实、味香浓、色白肥润等,称之为“云归”。
三、当归炮制的历史沿革
1. 净制沿革
历代当归的净制以“去芦”、“洗”为主:较早见于唐《理伤》“去芦头”[5]、宋代记载最多:宋《证类——雷公》载“凡使,先去尘并头尖一分以来”、宋《博济》、宋《三因》云“去芦洗净沙土”[10,11]、“洗,去芦须”(宋《博济》、宋《产宝》)、“去苗,洗”(宋《史载》、宋《传信》)、“温水洗”(宋《洪氏》)[9]。及至明代《普济方》仍为“去芦尾”[15]。由此可见,历史上对当归的净制多将“芦”和“须”或“尾”作为非药用部位除去,并洗净。
2. 切制沿革
当归的切制初见于唐《千金翼》“净洗去土切细”,宋《博济》[16]记载了相同的切制方法。宋代《圣惠方》、《指迷》另有记载“去芦头剉”[6,8]。宋代开始对当归切制的规格有所记载,如宋《苏沈》云:“去芦了薄切片子”[7]、宋《洪氏》云:“温水洗,薄切”。可见,当归的切制较为简单,主要为“切细”或“薄切”。
3. 炮炙沿革
当归的炮炙包括不加辅料炮炙和加辅料炮炙。前者主要为炒制,首见于南齐《刘涓子鬼遗方》“炒”,后有“剉微炒”(宋《圣惠方》)、“去梢土,微炒令香”(宋《洪氏》)及“炒微黄”(明《普济方》);后者在历代文献中的记载较为常见,使用到多种不同辅料,其中以酒制最多,早见于唐《理伤》“去

当归炮制历史沿革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wz_198613
  • 文件大小21 KB
  • 时间2017-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