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福建省小剧种四平戏的戏曲风格.doc浅谈福建省小剧种四平戏的戏曲风格
【摘要】四平戏也被称为“说平戏”“素平戏”“庶民戏”等,是由四大声腔之一的弋阳腔演变而来。它历史悠久,?鞒兄两瘢?对研究弋阳腔有着重要的意义。四平戏演出具有农时性,农忙而止,农闲而始,极具时令特色。它是一种群众性较强的民俗文化。
【关键词】福建;剧种;四平戏;戏曲风格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6-0031-02
一、四平戏的地域风格特色
历史悠久的四平戏在唱腔和唱词上都极具乡土特色,不同时期的四平戏在舞台表现上都有着不同的特征,显现了它与众不同的表演风格。四平戏曾在福建等地广泛流传,如今只有屏南和政和还仍然保留着这个极具地方特色的剧种,保留最好的要属屏南的四平戏。
四平戏是一种乡土气息浓重的剧种。它作为当地的一种祭祀活动,与宗教民俗有着密切的联系。四平戏保留着原始弋阳腔的高腔特色,有着南戏古朴传统的表演风格,在四平戏唱白中一直使用的“土官话”错用乡词、表演的随意、传承的口头性、表演的科诨动作和武打套路都极具当地特色――高昂粗犷与优雅风趣并存着。[1]
二、四平戏在历史中的风格演变
福建四平戏,属于南戏弋阳腔的一支,出自明朝“稍变弋阳”的
“四平腔”。四平戏从明代嘉靖中期到清朝中叶道咸年间,经历了三百多年,在福建流传广泛。清末,各个地区的四平腔都相继消失,或者被其他剧种所代替。唯独在大山深处,才能听到那高昂粗犷、诙谐风趣的古老唱腔及代代相传的传统演出剧目,这就是福建四平戏。
明代流传下来的屏南四平戏,被称为“庶民戏”“闽北四平戏”。如今在屏南县的龙潭村,在陈姓家族的传承谱系中就有记载。到了清朝嘉庆至道光、咸丰年间,屏南县的龙潭村陆续建了“老祥云”“新祥云”“赛祥云”等四平班,并且到周边县教演四平戏,这是四平戏最繁盛的时期。清末至民戏也随之受到了影响,因在偏僻的山区,并未受到太大的影响,所以四平戏至今仍保留着原有风貌,也是四平腔研究的“活化石”。[2]解放后屏南的四平戏又有了新发展,1958年四平戏首次开创了以女子替代男子登台表演的新局面,为该剧种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三、四平戏的戏曲风格
四平戏的唱腔结构属于曲牌联套体结构,以单曲反复为主,多曲联缀为辅,常用的联缀体进行演唱。唱白皆用“土官话”,前台干唱,后台帮腔。因此,后台帮腔演唱也就成了四平戏的特色之一。四平戏的旋律高昂激越,朴实流畅,在演唱过程中以滚唱、滚白为主,曲词通俗、唱腔自由,发声以本嗓为主,真假混合交替,因此四平戏演唱形式大多为“一唱众和”。
四平戏的音乐结构简朴、高亢、多跳进。行腔以一字一音为主,间有小拖腔。它的唱法丰富多彩,如《沉香破洞》《云头送子》等,从而使剧情达到了舞台戏剧的效果。
(一)唱腔旋法表现。首先是单四度框架和大二度的邻音级进,旋法中单四度的宽声韵为主体,主要有6―2(上行)、5―2(下行)、1―4(上、下行)、1―5(下行)这四种形式,旋律连接中辅助大二度的邻音进行级进。在四平戏旋律的唱腔里,大跳音程频繁使用,音程大跳跨度大、变化多。不仅有五度、六度、七度的大跳,还有九度、十度大跳等。
其次是“提腔”,旋律中大跳的位置一般都出现在重点字眼上、句首的转折处、唱腔句中间和句尾处,其中出
浅谈福建省小剧种四平戏的戏曲风格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