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唱剧《禹王治水》的音乐特点.doc清唱剧《禹王治水》的音乐特点
〔摘要〕鲍元恺先生多年来始终心中存有“天人合一”的观念,他认为我们自从祖先之时就开始崇尚顺势而为,不以自然界对立面作为做事的出发点,更不能够以成为自然界的征服者为目标。他认为在后世的万事万物中,都需要遵从着“天人合一”的传统观念。在创作这部作品时,是有感于历史上的大禹为后人作出了最早期的“天人合一”榜样,这种因公忘私、天人合一的传统哲理至今依然对我们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清唱剧鲍元恺《禹王治水》大型作品
一、清唱剧《禹王治水》的创作语境
清唱剧,是类似于歌剧中的情节、内涵的一种音乐形式,但它不化妆,且剧中的人物相对较少,同时加入了较多合唱内容的大型音乐体裁的戏剧表现形式。清唱剧在我国的发展经历了大约八九十年的历史时期,早期最有影响力的清唱剧作品是黄自在上世纪的1932年创作《长恨歌》,这是我国第一部管弦乐作品,对后来我国清唱剧创作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建国以来,围绕着清唱剧音乐体裁进行创作始终是少数人的行为,而且鉴于多种原因,这些新创作的清唱剧作品不是无法演出就是默默无闻,清唱剧创作属于空白区域。这部《禹王治水》的出现,可谓是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这种缺憾。这部清唱剧中的故事情节可谓早已是家喻户晓:主要表现出大禹在继承他父亲鲧的事业之后,为了治好洪水,经历十三年艰苦卓绝的努力后,终于采用疏导的方式治理好了多年的水患。这期间,他身先士卒走遍了广袤的中原大地,为了早日治好洪水,在治水期间,大禹曾经三次经过自己的家门而不入。禹王治水就是为了体现这个妇孺皆知的历史故事,宣扬这种因公忘私、奋不顾身的民族传统精神,也告诫后世的炎黄子孙要世代尊崇这样的治国典范。
这部清唱剧的创作者鲍元恺先生,多年来始终心中存有“天人合一”的观念,他认为我们自从祖先之时就开始崇尚顺势而为,不以自然界对立面作为做事的出发点,更不能够以成为自然界的征服者为目标。他认为在后世的万事万物中,都需要遵从着“天人合一”的传统观念,让人与社会、自然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因此,他在创作这部作品时,是有感于历史上的大禹为后人作出了最早期的“天人合一”榜样,这种因公忘私、天人合一的传统哲理至今依然对我们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可以从大禹治水的精神中得到深刻的启发。这部作品的创作是从2007年5月开始的,在收到了旅居国外的词作者过客的脚本后,鲍元恺开始准备创作,在历时一年多的时间之后,终于在2008年7月24日创作完成了这部清唱剧的新世纪开篇之作――《禹王治水》的钢琴版合唱作品。
这种源自16、17世纪欧洲文化的清唱剧体裁,终于在进入中国近一??世纪之后,再次在中国大地上产生了新的光彩。这种最早在意大利诞生的大型声乐体裁形式,也随着西乐东进的进程,被我国更多的作曲家与听众所接受。随着这部作品的不断演出,近几年来《禹王治水》这部清唱剧作品也曾一度享誉海内外。
二、清唱剧《禹王治水》的音乐特点
首先,在音乐结构方面具有个性化特征。清唱剧《禹王治水》在整体结构方面,采用了西方清唱剧体裁的一般性特点,全剧共分为七个不同内涵的乐章,这七个不同乐章分别被命名为《洪水》、《伯鲧》、《理水》、《涂山》《禹颂》、《夏启》和《孳孳》等。在文学层面上而言,这七个乐章就依然展现出了作品统一、完整的传位、治水过程,整个历史事件与时期也都具有严格的内部逻辑特点。音乐上的
清唱剧《禹王治水》的音乐特点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