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儿腹泻病因及护理措施
新疆库尔勒市西尼尔镇杜区卫生服务中心 841015
摘要:严重的小儿腹泻会导致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甚至发生生命危险。为此,本文针对小儿腹泻的常见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旨在促进小儿健康成长。
关键词:小儿腹泻;病因分析;护理措施
健康婴幼儿粪便为每天10 g/kg以下,3岁以后每日大便排便量接近成人。腹泻是指大便性状发生改变,形成稀糊样便、稀水样便、蛋花样便、或大便带黏液或脓血;大便次数比平时增多,大于3次以上,或粪便的含水量超过80%。其中大便性状改变比次数增多更重要[1]。严重的腹泻会导致小儿体内的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甚至发生生命危险。因此了解小儿腹泻的常见原因,对其进行早诊断,早治疗,对于促进小儿的健康成长十分重要。为此,本文针对小儿腹泻的常见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
1 小儿腹泻的常见原因
感染性腹泻
感染性腹泻主要是由于感染不同的病原导致的。引起腹泻的主要病原有:轮状病毒、产毒性大肠杆菌、志贺氏痢疾杆菌、空场弯曲菌、隐孢子虫,此外,还有侵袭性或吸附性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2]。其中最常见的病原体是轮状病毒,在秋冬季多发,因此也称作秋季腹泻。轮状病毒侵入肠道后,使小肠绒毛细胞受损,小肠粘膜回收水、电解质能力下降引起腹泻;同时,继发的双糖酶分泌不足,使肠腔内的糖类消化不完全并被肠道内细菌分解,使肠液的渗透压增高,进一步造成水和电解质的丧失,加重腹泻[3]。小儿可通过吃不干净的食物,接触脏东西,乱咬乱玩物品。病原倾入体内主要可通过粪口传播。
非感染性腹泻
主要是由喂养不当或吸收困难等引起,以人工喂养的患儿为主。当摄入
食物的量、质突然改变超过消化道的承受能力时,食物不能被充分消化吸收而堆积于小肠上部,使局部酸度减低,肠道下部细菌上移和繁殖,造成内源性感染和消化功能紊乱,肠蠕动增加,引起腹泻及水电解质紊乱。加上小儿出生后消化系统未发育完善,胃肠粘膜较脆弱,吃下粗糙的食物对胃肠道的刺激较大,胃肠道功能没有很好的消化吸收食物就会导致小儿腹泻的发生。
2 护理措施
加强健康教育,注意隔离,做好防护措施,避免交叉感染
婴幼儿在刚出生的时候免疫力低下,社区医院的护士应该加强家庭随访的次数,指导家庭成员正确护理新生儿,告知预防腹泻的方法及导致腹泻的原因,从各方面对家长进行宣教,为小儿营造一个干净卫生的成长环境,不吃过夜过期过凉过热的食品,大小便后及时更换裤子,保持臀部干燥清洁。
减少亲戚朋友的探视,尽量避免接触,可减少不必要的感染。定时接受免疫接种,体格检查,新生儿疾病普查。同时小儿也要从小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要洗手,不乱吃东西,少吃有刺激性的和易引起消化不良的食物,从小事做起,减少腹泻的发生。
提倡母乳喂养,合理饮食,适时添加辅食
小儿在出生后尽早开奶,提倡母乳喂养,母乳中有丰富的免疫球蛋白,能提高小儿的免疫力,增强对抗疾病的能力,同时母乳中含有足够的碳水化合物(乳糖),补充小儿能量。如母亲母乳不足的,应该选择合适的配方奶,根据小儿的出生情况、生后的情况调配奶粉补充营养,配方奶中缺少足够的免疫物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应该在适当的时候添加辅食,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尽量给小儿新鲜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严重腹泻还会导
浅谈小儿腹泻病因及护理措施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