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播、社会心理与舆论——沉默的螺旋
the spiral of silence
1
“沉默的螺旋”理论概要
“沉默的螺旋”概念最早见于德国女学者诺依曼在70年代发表的一篇论文,在论文中她提出有关公众舆论和媒介强效果理论, 1980年出版的《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一书对这个理论进行了全面的概括。
大众传播媒介在影响公众意见方面确实有很大的效果,由于过去研究的局限性,这些效果被缩小了,或未能测试出来。
2
“沉默的螺旋”三个基本命题
第一、个人意见的表达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
第二、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
所谓舆论,即“围绕争议性问题,在没有孤立危险的前提下可以公开表明的意见;是为使自己不陷于孤立而必须公开表明的意见”。
第三、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
3
传播媒介作用于意见环境
多数媒介的报道内容具有高度的类似性(共鸣效果)
同类信息的传达活动在时间上具有持续性和重复性(累积效果)
媒介信息的抵达范围具有空前的广泛性(遍在效果)
4
结论:强有力的大众传播观
1、舆论的形成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人们对“意见环境”的认知心理三者相互作用结果。
2、经大众传媒强调提示的意见由于具有公开性和传播的广泛性,容易被当做“多数”和“优势”意见所认知。
3、这种环境认知所带来的压力和安全感,会引起人际接触中的“劣势意见的沉默”和“优势意见”的大声疾呼的螺旋式扩展过程,并导致社会生活中占压倒优势的“优势意见”——舆论的诞生。
5
“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特点
非同寻常的舆论观和效果观。
1、舆论在双重意义上是“我们的社会皮肤”:它是个人感知社会“意见气候”变化、调整自己的环境适应行为的“皮肤”;同时又作为包裹社会“身体”的“皮肤”,维持社会整合,防止由于意见过度分裂而引起社会解体。
6
2、把社会控制的概念和大众传媒以及人际传播过程相结合。媒介中所暗示或强调的即便是少数人的意见也会被人们当作“多数意见”来认知,其结果也会引起社会传播的螺旋化过程。因此可以说,传播媒介具有“创造社会现实”的巨大力量。
7
大众媒介以三种方式影响沉默的螺旋
对何为主导意见形成印象
对何种意见正在增长形成印象
对何种意见可以公开发表而不会遭受孤立形成印象
传播媒介所提示的“意见环境”未必是社会上意见分布状况的如实反映,而一般社会成员对这种分布又处于“多元无知”状态。
8
相关争议
个人“对社会孤立的恐惧”和趋同行为是绝对的,无条件的,还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多数意见”的压力以及对压力的抵制是否会依问题的类型和性质而定?
“多数意见”压力的强弱是否受社会传统、文化以及社会发展阶段的制约?
媒介效果是否还取决于其他活跃的社会群体,如强硬的有组织的“少数派”?
9
理论意义
1、它把对舆论形成过程的考察从现象论的描述引向了社会心理分析的领域,强调了社会心理机制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
2、它强调了大众传播对舆论的强大影响,并正确的指出了这种影响来自于大众传播营造“意见环境”的巨大能力。
10
沉默的螺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