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语文高效课堂之我见吕汉卿
——走出教材走近学生
吕汉卿
摘要:语文是一门语言学,具有其自身的人文交际性。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既要学会依托教材更要学会走出教材,同时还要学会走近学生,在师生的互动与交流当中领悟其独有的人文魅力。
关键词:高效课堂;教材;授课
课堂是实施教学活动的主阵地,也是由师生共同参与的教与学的主要媒介。如何能在课堂上优质而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完成教学目标是每一位教师共同的追求。语文是中国最古老的学科,它和其他所有的学科一样,具有其自身的科学性与工具性,但它也有它的特点,它是一门语言学,具有其自身的人文交际性。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既要学会依托教材更要学会走出教材,同时还要学会走近学生,在师生的互动与交流当中领悟其独有的人文魅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越是能够自如地掌握运用教材,那么他的讲述越是情感鲜明,学生听课花在抠教科书上的时间就越少。”显然,教师首先要做到熟悉并熟练地运用教材。同时,笔者认为,针对语文学科的固有特征,在熟稔教材的前提下,必须能走出教材,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深入浅出。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如果教师能带领学生在教材中走个来回,学生自会有他自己的收获。教师必须娴熟地把握教材并能走出教材,从而创造性地运用教材,这样的课堂教学才会如庖丁解牛般游刃有余。
语文的人文特征有其得天独厚的教育优势,语文教师应凭借教材中浓郁的人文色彩去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学生做语文的体验者与探寻者。如果每一个词、每一句话都能深入学生的内心,那这样的语文课堂无疑是成功的。学生是教育的主题也是教育的主体,教师必须在备教材的同时能够很好地备学生,包括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也即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同样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授课
的同时,不仅要观照其知识积淀与阅历水平等智力因素,同时也需要留心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接收知识的能力。笔者在此可以举一个案例来具体说明。
笔者近日在一所中学听了一堂公开课,授课教师是某重点大学中文系硕士研究生,青年才俊、侃侃而谈。他教授的是人教版必修1第三单元游记散文的第一篇《兰亭集序》。
就笔者个人认为的授课风格来讲,教师通过鉴赏《兰亭集序》的书法艺术而导入课堂,可以说做到了文思泉涌、形神具备、创意迭出。而此教师在开篇讲授中却一反常态,先从文章的情感线索“乐——痛——悲”入手,也即相当于先将文章的精髓与灵魂抽取出来,之后进行添补式分析。乐的因素?缘何而乐?之后的痛又是如何承接而来?痛什么?而最后的悲又涉及到了哪些情愫?由悲引发了哪些深思与感慨?教师授课环环相扣、条缕分析、娓娓道来,起承转合衔接得浑然天成、严丝合缝。最后引水入渠得出“死生亦大矣”的哲思。笔者个人非常欣赏他的这种处理方法,且此番技法非熟稔教材、吃透教材且能走出教材之人所不为。而且他剖析课文能很好地将古与今、时与空相结合。在原始教材的基础上补充了很多相关的文学史与文化史的内容,并且还穿插了一部分文艺学知识,整个课堂给人一种大气磅礴之感,颇有大家风范。就治学的角度而言,这位教师严谨而广博、灵动而才气,是我们每一位授课之人学习的楷模。但就其从教而言,仍不失有欠妥之处,教师在走出教材并能活用教材的同时并没有很好地走近学生,整堂课下来好似一番学术讲演,师生互动不佳。教师激情涌动的讲课,可是学生似懂非懂。单从教师讲演来说,这堂课
构建语文高效课堂之我见 吕汉卿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