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生物知识点梳理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第一节认识生物
认识周围的生物
植物: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
生物:有生命的物体无脊椎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等
动物
生物的分类(按形态结构)
有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微生物:真菌、细菌、病毒
2、生物的生命现象(生物的共性)
⑴具有细胞结构(除病毒外) →细胞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⑵生长和繁殖→一粒种子长成大树,一个受精卵发育为生物体
⑶生物需要营养(绿色植物光合作用)
⑷遗传和变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遗传)
⑸生物能呼吸
⑹排出身体内的废物
⑺应激性: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无神经系统的生物:如含羞草)
第二章了解生物圈
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环境影响生物
非生物因素:阳光、水分、温度、空气、土壤等
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各种生物
生态因素
举例:“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温度
3、生物适应环境并影响环境。生物影响环境:大树底下好乘凉。
4、鼠妇的生活环境:阴暗潮湿
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非生物成分:阳光、水、空气、土壤、无机盐等
生产者:植物
⑴生态系统的组成消费者:动物
分解者:腐生菌(枯草杆菌、甲烷菌、蘑菇等)
生物圈:最大的生态系统。
⑵食物链和食物网:
草→兔子→蛇→鹰(一条完整的食物链从生产者开始)
食物链不可以有非生物因素和分解者。
⑶生物富集:(有毒物质的富集)
生物的富集伴随着食物链进行, 草→兔子→蛇→鹰,其中鹰身体中的有毒物质DDT浓度最高。
⑴能量流动(能量的最初来源:太阳能)
①单向流动
草兔子蛇鹰
(第一营养级)(第二营养级)(第三营养级)(第四营养级)
②逐级递减:
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
自身的生长、发育、繁殖
草(固定了太阳能)
残体中的能量
部分流入到下一个营养级
⑵物质循环
碳循环:(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参与循环)
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来源:①煤、石油的燃烧②动、植物的呼吸③微生物的分解
二氧化碳的去处:被绿色植物吸收,合成有机物释放出氧气
第三节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1、生态系统类型
水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
陆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绿色水库)、草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地球之肾) 农田生态系统(人工,最容易破坏),城市生态系统(人类是主要的消费者)
生物圈-------最大的生态系统:包括大气圈的下层、水圈的全部、岩石圈的上层
2、生态平衡
概念: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它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能较长时间地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即是它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能较长时间地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这种动态平衡状态就叫生态平衡。
内因: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多,食物链食物网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强)
特点:动态平衡、相对平衡、有一定限度
3、人工生态系统和生态农业农田生态系统是典型的人工生态系统,它的平衡需要人来维持。
生态农业也是一种人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弱)
第二单元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第一章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第一节练习使用显微镜
1、认识显微镜的基本结构。
2、显微镜的相关知识:
(1)放大倍数=目镜倍数×物镜倍数
(倍数越大,物像越大,细胞数目越少,视野越暗)
(2)成倒像
①b—q ;p—d
②若物像偏向视野的左上方,想将物像移到中央,应将玻片向左上方移动。(同向移动)
(3)调节光线强弱的结构:遮光器、反光镜
光线较强时:小光圈、平面镜;
光线较弱时:大光圈、凹面镜
(4)物像调节:
粗准焦螺旋---镜筒明显上升、下降(下降镜筒时眼睛侧看物镜)
细准焦螺旋---稍微转动,使物像更加清晰
(5)成像特点
显微镜的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
3、显微镜的使用:
①取镜:显微镜放在身体的偏左侧
②对光:目镜→物镜(低倍)→反光镜,直到视野中出现白亮色为止
③放标本④观察(双眼睁开,左眼观察) ⑤收镜
4、临时玻片标本的制作 ttp://ww om
⑴步骤:擦(净)、滴、取、放(浸)、盖、染
⑵注意点:
取材要薄而透明(利于光线透过)
防止产生气泡(一侧先接触到水,然后轻轻放下)
5、玻片标本分类:切片,涂片,装片。
探究方法
1、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得出结论和表达、交流等
1
2
3
4
5
6
七年级上册生物复习提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