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击金门决策的前前后后
1958年8月28日,福建前线万炮齐轰,举世震动,国民党军队盘踞
的金门岛立刻笼罩在火光烟雾之中。炮击金门,是中共中央围绕台湾问题处理
对外关系的一个重大决策。这场炮击是维护祖国统一的斗争。斗争的形式是“直
接对蒋,间接对美”。斗争的结果既支援了中东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又对争取
台湾当局,发展海峡两岸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炮击金门决策的战略考虑
炮击金门的发生,包含着极其复杂的历史原因和重要的现实问题。从历史
原因看, 年,在朝鲜战争爆发的同时,美国以武力侵占台湾,使原本属于
中解决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
问题后,中国政府及时把台湾问题提到全世界人民面前,要求美国从台湾撤军。
在中人民的压力下, 年月美国不得不同意用
谈判的方式来解决台湾问题。但是,由于美方缺乏诚意, 年底谈判中断。
这预示着美国准备进一步在这个地区制造紧张局势,给中带来很大威
胁。因此,党中央和毛泽东一直寻找机会使台湾问题重新引起国内外关注,以
期获得解决。
从现实原因看, 年夏天发生的中东事件是这场斗争的重要导火线。当
时,中东地区反对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解放斗争风起云涌,美国为维持其在这
个地区的殖民统治,不顾世界舆论的谴责,于月日出兵黎巴嫩,公然干涉
它国内政。与此同时,美国还积极支持蒋介石集团骚扰大陆沿海地区,使台湾
地区的紧张局势不断升级。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决心利用这个时机重新提出台湾
问题。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把台湾问题同支持中东人民反美斗争的国际战略
意图紧密结合起来,使两个地区的斗争互相支持,互相配合,互为后盾。
但是,美帝国主义毕竟是一个强大的敌人,因此,决心下定后,还要讲究
策略,寻找最有利的斗争方式。这是月中旬中东事件爆发后中共中央一直在
考虑并反复认真研究的问题。月日,中共中央在北戴河召开的会议上,作
出了炮击金门的最后决定。日,毛泽东致信彭德怀,亲自部署炮击金门。信
中写到:“准备打金门,直接对蒋,间接对美”。毛泽东的信中包含了中共中央
决定打金门而不打台湾的极重要的策略思想,反映出中国共产党处理中美蒋三
角关系的正确方针。
年,蒋介石逃离大陆后,占据着的台湾地区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金
门和马祖等沿海岛屿,一部分是台湾岛和澎湖列岛。当时,台湾驻有美国军队,
并受到“美蒋共同防御条约”的保护,如果打台湾,会为美国参战提供口实,也
会引起一些中立国的不安与误解。而金门、马祖等沿海岛屿则不同,那里没有
美国驻军,也不受美蒋“共同防御条约”的制约,我们打金门可以不和美国人
直接交锋。如果美国出面干涉,只能在全世界面前暴露它的侵略立场,使其政
治上陷于被动。毛泽东后来谈到这个问题时说:“我们整金门,我们是整家法,
这是我们国内的事。当然,整台湾也是整家法,不过,那个地方有您美国兵,
那我还是暂时不去。”由于执行了打金门的决策,使中国围绕台湾问题同美国的
斗争在政治上始终处于主动。从月中旬到月中旬,中共中央为打金门做了
大量艰苦细致而周密的准备工作。在短短一个月中,福建前线部队根据中共中
央的中央军委的部署,以及毛泽东提出的“不打无准备之仗这个原则,必须坚
持”的指示,完成了空军的紧急战斗转场及海军舰队的岸炮部队的入闽集结。
月日,联大紧急会议讨论通过阿拉伯各国要求美国从中东撤军的提案。
第二天, 月日,毛泽东下令对金门展开大规模炮击。这个时机选得恰倒好
处,因为要求美国从中东撤军的提案通过后,中东局势将缓和下来,这样,国
际关注的热点就会转到台湾地区,有助于中国人民的斗争。
炮声引来的反映和斗争
从月日至月日将近两周的时间,前线部队执行中共中央炮击金门
的决策,取得预想的成效:第一,警告兵严惩了蒋介石集团;第二,减轻了中
东人民的压力;第三,调动了国内人民的积极性;第四,试探了美国对台湾地
区的态度。最重要的是第四点,正如周恩来所说:“打炮就是实验他,这回实验
出来了杜勒斯这张牌出来了。”
金门炮响后,美国政府表现得十分恐慌,立即从地中海、旧金山、日本、
菲律宾等地调舰队和飞机集结于台湾海峡,准备协防金、马。我军向金门开炮
的第四天,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发表谈话,重申美国将不放弃它已经承担的以
武力阻止解放台湾的“责任”,并授权国务卿杜勒斯于月日发表声明,公开
威胁要把美国在台湾海峡地区的侵略范围扩大到金门、马祖等沿海岛屿。月
日,中央军委发出《对台湾和沿海蒋占岛屿军事斗争的指示》,指出:台湾仍被
美帝武力侵占,蒋介石集团在美国庇护支持下盘踞这些岛屿,因此解放台湾和
沿海蒋占岛屿虽属我们内政问题,但实际已变成一种复杂、
【文学历史类】炮击金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