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实践能力,强化基础知识
——谈实际操作在地理课上的体现
◆吕清新疆农一师十团中学 843306
素质教育是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只有在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而能力的培养只有在活动中才能完成,一个人的能力总是在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那么在地理课的教学中,怎样才能贯彻素质教育,怎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呢?
在农村的初级中学中,很多学科都严重缺乏教具及其他相关的辅助教学设备,同时受学生学校和当地等许多条件的限制,那么如何才能打破这种局限,获得最大的教学效率呢?
我认为:在初中的地理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学校的设备条件,因地制宜,使课内外有机结合,进行地理实习和地理制作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热情。而兴趣和爱好也与能力发展有关,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就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各种爱好,对事物有了兴趣,学生就会主动去从事活动,活动又会促使能力的发展,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有很大的帮助,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去学习知识、增长技能、发展思维、锻炼各种能力,加强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举例之一:
在第一章第一节里,书本就有要求:利用乒乓球制作地球仪模型,要求在乒乓球上画出地球的两极、赤道、经纬网等,在下一节中的教学中可标出五带的分界线,还可利用其演示地球的运动情况等等。在这一地理小制作中,从开始到完成的整个过程,学生如果想能顺利完成,就必须掌握相应的地球知识,而这些在课堂上已讲过的知识又肯定会再现于学生的大脑之中,否则就不能做到这一点。同时,对那些不能很好完成制作的学生,又必然促进他们去想办法解决制作
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会使其在以后的课堂上注意听讲。通过这种实践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牢固地掌握了教师所讲授过的知识。
当然,在地理实习和制作的过程中,地理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因为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必然会遇到种种问题,而这些问题总是会影响地理实习任务的完成,同时这些在实践活动中被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也正是课堂教学中学生没有弄懂或还不很明白的地理知识。
通过这种活动,使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经教师及时的指导而解决问题的过程,是积极的,会使广大学生在积极的兴趣和热情之中主动地掌握知识。
举例之二:
在第二章第二节中有关等高线的知识,如果只在课堂上讲解这种很抽象的知识,学生肯定不容易理解如何根据等高线去判别地面的高低起伏。所以,我安排了配合制作“等高线绘法示意图”的模型。具体过程如下:
尽量考虑到就地取材,不受条件限制,使得人人可以参与,我选择的材料是:包装箱内用于防震的发泡塑料板,要求厚度一样,裁纸刀、几根细铁丝或竹签。制作过程如下:取5-6层泡沫塑料重叠在一起,用竹签插成一个整体,然后再用裁纸刀切削,塑成山体的形状,并完成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形态。这样,在课堂教学的时候,利用这一模型,把其层层拆开,摹绘到纸上,便可得到等高线图。在这一制作过程中,学生必然要弄懂相关的知识,特别是该节的难点:根据等到高线来判别地面的高低起伏。
在这一制作活动中,由于要求比较高,不仅制作过程较难,而且对该模型的应用也较难。对于应用,教师还要加强对学生观察方法的指导,指导学生运用
培养实践能力,强化基础知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