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退灵灌肠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临床疗效观察
陆振宇(南京溧水区人民医院儿科 211200)
【摘要】目的对小儿外感发热患者采用热退灵灌肠治疗,并探究其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到2014年1月收治的72例小儿外感发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36例患儿,采取常规治疗的方式,实验组36例患儿,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添加退热灵灌肠治疗法,对比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36例患者,治疗后痊愈20例,显效10例,有效3例,无效5例,%;对照组36例患者,治疗后痊愈10例,显效8例,有效8例,无效10例,%;实验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讨论对小儿外感发热采用热退灵灌肠的方式进行治疗,效果显著,具有临床推广意义。
【关键词】热退灵灌肠小儿外感发热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24-0202-01
发热是儿科常见的疾病,也是常见的症状之一,多由于感冒或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1]。临床治疗应以退热解毒为主,西药治疗虽见效快,但患儿体质较弱,容易受药物影响,导致西医治疗临床副作用较大。临床治疗小儿外感发热多以中医为主,选取我院2013年1月到2014年1月收治的72例小儿外感发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热退灵灌肠方式治疗小儿外感发热,效果显著,现分享如下。
一般资料
我院选取2013年1月到2014年1月收治的72例小儿外感发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儿均经检测确诊为外感发热,并排除患有痢疾、肠炎及霍乱的患儿。将72例患儿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36例患儿,男19
例,女17例;最小年龄4个月,最大年龄4岁,平均年龄(±)岁;病程最短1d,病程最长4d,平均病程(±)d;对照组36例患儿,男20例,女16例;最小年龄3个月,最大年龄4岁,平均年龄(±)岁;病程最短1d,病程最长5d,平均病程(±)d;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差异不显著,具有可比性。
方法
选取我院2013年1月到2014年1月收治的72例小儿外感发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36例患儿,采取常规治疗的方式,即物理降温、给予补液,高烧38℃的患儿给予口服乙酰氨基酚液。实验组36例患儿,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添加退热灵灌肠治疗法,退热灵的处方为:30g葛根、18g柴胡、12g生大黄、18g黄芩等[2],灌肠前患儿应排清大小便,取侧卧位,抬高患儿臀部,灌肠器中加入热退灵,缓慢保留灌肠,根据患者的病情每日给予1-2次。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疗效评定标准
痊愈标准:患儿治疗后体温恢复正常,临床症状消失;显效标准:患儿治疗后体温明显下降,症状明显缓解;有效标准:患儿治疗后体温有所下降,症状减轻;无效标准:患儿治疗后体温和症状均无所缓解,甚至恶化。
数据处理
,其中t检验计量数据,使用X2对计数数据进行检验,P<
热退灵灌肠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临床疗效观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