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高明的“导师”
常州市清潭中学徐国金
语文学科具有基础工具性与人文性,这决定了它在形成学生全面素质的过程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观点已为大家所接受。但是怎样才能在实践中摆正位置,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需要我们作为一个长远的课题来研究。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实质上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个体的认识过程和发展过程,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更是学习的主体。在学生塑造自己的过程中,对知识的掌握必须要有教师的引导。综观一些著名语文教育专家的经验,他们的高明之处无不在“导”之上。
1. 导好开讲
开讲就是上课起始的导语,是引入新课的第一个重要的课堂教学环节。开讲的心理任务在于激发、形成、保持并发展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及注意力。开讲是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它必须建立在教师对教材非常熟悉的基础上,同时要从学生的知识准备和心理基础的现状出发,设计出符合教学内容、符合学生实际的开讲。一个好的开讲会像磁铁般吸引住学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直接的学习动机,把注意力集中到课堂教学所要突破的重点、难点上来,从而为一堂课的成功奠定基础。于漪老师上课一开讲就能把学生注意力迅速集中,或温故知新,从已知引入未知,使学生兴味盎然;或设疑布阵,引进悬念,使学生思维迅速定向;或展现图片,运用挂图,使学生增加直观感受,其目的正是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开展思维活动的积极性。一个好的开讲,总是渗透了教育学、心理学、乃至美学的一些基本原理。所以,凡是高明的教师,总是对开讲反复考虑,精心设计。
2. 导好读书
读课文是学习语文的好方法,因为语言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人们要
获得书本上的信息,“眼看口念”是唯一的途经。许多人也认识到语文教学效率低、效果差,重要的一点是学生不肯读书。读是认知过程的核心,因此,我们教师必须指导学生把书读起来。课堂上,文章不止读一遍,读书形式也应该丰富多样,如默读、放声读、单人读、齐声读、分角色读、配乐朗读等等。文体不同读法不同,人物不同读法不同,教学目的不同读法也不同。总之,读书要认真,要投入,要读出情感来,更要读出语感来。朗读是读书的高级形式,是一种眼、口、耳、脑同时并用的思维和语言的综合活动。它化无声的文字为有声的语言,再现诗文的内容和思想感情。因此我们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备“读法”,从朗读速度的快慢、朗读的停顿、读音的轻重和语调的抑扬等方面,对学生作切实的指导。
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读通文章,从而理解文章。
3. 导好问题
一篇课文到底应该解决哪些问题,这些问题应该怎样解决,怎样让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怎样通过这一例或几例的教学让学生学会阅读文章、养成阅读习惯,形成阅读能力,这就必须讲究提问的技巧。钱梦龙老师说,提问有三种基本类型: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其他形式都是由这三种形式变化而来的。提问时要注意变换提问的角度,选择提问表达文式,问得巧,问得活,让学生“心求通”“口欲言”。他讲《愚公移山》中“孀妻”的“孀”就问得好:“孩子他父亲怎么没来?”一下子把学生引进积极的思考探索的情境中。于漪老师执教《孔乙己》时曾经故易设疑:“作品的主人公姓什么叫什么?”学生经过思考知道了“孔乙已”是绰号,不是姓“孔”名“乙己”。作品主人公活在世上,连姓名都没有,可知此人命运之悲。
做一个高明的“导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