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临床分析
林焕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三明第一医院妇科福建三明 365000)
【摘要】目的探讨缝合技术在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4月-2013年4月在我院行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的73例患者,按照随机分层分组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腹腔镜下子宫血管缝扎术,对照组采用腹腔镜下子宫动脉游离结扎术,观察两组患者术中开腹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均无术中开腹及其他损伤,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肠排气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观察组术后病率、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结论腹腔镜下子宫血管缝扎术能显著减少电凝的使用,可以明显减少术中出血及周围脏器的热损伤,对于促进患者康复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关键词】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临床分析
【中图分类号】R7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8-0224-02
随着腹腔镜手术\的日益成熟,加上临床医生操作技术越来越娴熟,过去大部分开放性手术已被腹腔镜手术所代替,近年来,子宫切除中腹腔镜手术亦被广泛应用,但子宫切除后如何处理子宫动脉成为手术成功的关键,如何处理子宫动脉方法众多,本文将子宫血管缝扎术与子宫动脉游离结扎术应用于临床中,通过比较临床效果,探讨两种不同术式的特点。
1 资料与方法
患者资料 2011年4月-2013年4月我院共收治73例行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患者,患者年龄在34-65岁之间,按照随机分层分组法,将73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2例,平均年龄(±)岁,其中子宫肌瘤15例,子宫内膜样腺癌(Ia期)6例,子宫腺肌症6例,功能性子宫出血
7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8例,过往手术史中有胃肠手术史患者3例,剖腹产史12例,阑尾切除术5例,合并糖尿病10例,高血压7例;对照组31例,平均年龄(±)岁,其中子宫肌瘤9例,子宫内膜样腺癌(Ia期)3例,子宫腺肌症7例,功能性子宫出血5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7例,过往手术史中有胃肠手术史患者2例,剖腹产史8例,阑尾切除术3例,合并糖尿病5例,高血压3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具有可比性。
,观察组患者给予子宫血管缝扎术,子宫上举至宫颈附着处,采用电凝将双侧骶韧带由内向外切断,旋转子宫以便于观察双侧血管,缝扎部分主韧带及子宫动静脉血管,电凝切断子宫双侧静脉及注韧带,切断方向沿宫颈至宫颈外口水平,随后将前后穹窿打开并剪开阴道,将游离子宫的从阴道取,将阴道填塞后充气,腹腔镜下缝合阴道残端并冲洗盆腔[1];对照组患者给予游离子宫血管结扎术,手术方法基本同观察组,不同在于将患者阔韧带后叶打开时,要求从输尿管上方、骶韧带外侧游离至子宫动脉,动脉结扎后电凝切断子宫动脉。
、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恢复情况,术后恢复情况包括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肠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通过以上指标比较,评价腹腔镜下不同缝合术式的优劣。
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临床分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