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性皮炎西医治疗
韦余红(黑龙江省方正林业局职工医院 150822)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0)28-0108-02
【摘要】药物性皮炎(deHnatitis medicatosa),也称为药疹(drng emption),是指药物通过各种途径,如注射、口服、吸入、外用期进入人体后引起的皮肤黏膜急性炎症性反应。重者伴有内脏损害其发病机制很复杂,包括免疫性和非免疫性作用机制,前者涉及变态反应I~Ⅳ型,与患者过敏体质有关。常见引起药物性皮炎的致敏药物如:①解热镇痛药;②磺胺类药;③抗生素类药,如氮是青霉素;④安眠镇静及抗癫痫药;⑤其他药物,如呋喃唑酮、血泡制品等。近年来某些中药引起药物性皮炎现象已引起人们重视。
【关键词】药物性皮炎西医疗法护理
【诊断要点】
一、临床表现
(一)病前有用药史,多在治疗过程中急骤发病。应详细询起疹前3周内的用药史及既往药物过敏史。
(二)有一定潜伏期,首次用药潜伏期约5~20天左右,重复用药则可在1~2日或数小时内发病。
(三)皮疹类型多样,除固定型药疹有特征性表现外,药疹均具有发病突然,皮疹对称,泛发,颜色鲜艳,自觉瘙痒的点。
(四)可伴发热、头痛、恶心、乏力等全身症状。
(五)重症时常伴口腔黏膜损害,且可有肝、肾、心脏、关节及造血系统损害。
(六)病程多急性,停用致敏药物后,轻症者约1~3周内自愈。再用该药或结构类似药可再发病。
(七)皮质类固醇等抗过敏药治疗效果好。
二、实验室检查
(一)白细胞总数可增多,常伴嗜酸性白细胞增多,个别情况有白细胞减少。
(二)若内脏受累,可出现肝功异常、尿蛋白、心电图异常等。
(三)体内及体外试验如激发试验、嗜碱细胞脱颗粒试验等。
【鉴别诊断】
一、本病应注意与其他发诊性皮肤病及传染病,如麻疹、猩红热等相鉴别:药疹的皮疹颜色更为鲜红及瘙痒,而全身症状却较轻;缺乏传染病应具有的其他症状和体征,如麻疹的k i o n g斑,猩红热的草莓样舌等;血嗜酸性白细胞增多及有用药史等可以区别开。
二、本病应注意与感染引起的皮疹相鉴别:感染引起的发疹是由于有感染灶,如乳腺炎时,脓性分泌物吸收而致中毒红斑或自敏性皮炎。依据其有感染病灶、高熟、寒战等全身症状较重,皮疹颜色相对暗红,瘙痒轻,白细胞总数明显增多及有核左移等可以鉴别。
【防治】
一、一般治疗
(一)立即停用致敏或可疑致敏药物,慎用其他化学结构相近及其他易致敏药物。
(二)促进药物排泄多饮水或静脉输液。
二、全身治疗
(一)轻症药疹
~2种口服,如氯苯那敏、去氯羟嗪等。
10%葡萄糖酸钙10m l, l溶解后,每日1次静脉注射;维生素C口服或静脉滴注。
,在除外了感染因素后,可选用泼尼松,20~40m g/d,分2~3次口服,皮疹基本消退、体温正常可减量。
(二)重症药疹伴高热等全身中毒症状及内脏受累,尽早足量应用皮质类固醇。
~500m g,加入5%~10%葡萄糖液500~1000m l中,每日1次静脉滴注,病情稳定后逐渐减量;或地塞米
药物性皮炎西医治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