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文课堂上的“表演”
俞萍
摘要:我们的母语是汉语,从出生起我们就在学习这门语言。但语文教学的现状却不容乐观。为了创建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教师也为此煞费苦心。在本文中,笔者就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创新思维。
关键词:语文教学;行为艺术; 学习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课堂教学要彻底改变过去枯燥、古板的教学状况,教师要敢于创新,努力开启学生的智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更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在笔者的教学中,除了运用语言组织教学,还运用了一个表演的手段——“行为艺术”。
行为艺术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兴起于欧洲的现代艺术形态之一。它通过艺术家自身的表演体验来达到一种人与人、人与环境的交流。行为艺术具有更灵活快捷、针对性强、表现直接的特点。在语文课堂上,可以尝试把这种行为艺术结合于教学中,这种强烈的视觉效果,能更好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行为的表演达到一种与语文文本的交流,使语文课堂焕然一新。语文课堂的“行为艺术”表现形式是多样化的,有很大的各人发挥空间,自由性强。根据文本,通过预先的行为设计,使表演者围绕一定的主题,进行面对面的表演,强烈地渲染了课堂教学。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种形式:
一、悬念式
这种表现形式一般在新课导入时运用,通过教师或学生的表演行为,引起学生的关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著名的教育学家顾泠沅说:“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虚心动机的激发,也就是要使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兴趣,对有了兴趣的事,学生就会认真地把它学好。”在课堂教学的前几分钟,用行为表演来吸引学生,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兴趣。
例如:在学习说明文这种文体的课文时,由于说明文具有一定的科普性,往往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提不起学习的兴趣。一次,笔者在准备新课《死海不死》时,为了吸引学生的兴趣,想到一个办法。上课前,笔者借来了做化学实验的玻璃量杯,把它放在讲台上。学生在座位上议论纷纷:“这是要干什么呀?”笔者故做神秘没有回答。上课了,笔者对学生说:“我变一个魔术,你们可要看仔细了!”教室里安静极了,学生们睁大了眼,充满了期待。笔者俨然一个魔术师的样子,开始了表演。先把清水倒进玻璃量杯中,从口袋掏出一枚鸡蛋,并叫前排的学生辨别鸡蛋的真假。接着,笔者把鸡蛋放进水中,鸡蛋自然就沉到了杯底。笔者又拿了事先准备好的白纸包,里面装满了盐,笔者一边把盐倒入水中一边搅拌。过了一会儿,盐溶化了,奇怪的现象发生了,鸡蛋慢慢地从杯底浮了起来。学生们很惊讶,交头接耳,议论纷纷。笔者说:“想知道原因吗?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新课《死海不死》,从课文中找答案吧!”这一节课,学生们非常投入,使原本枯燥的课堂充满了吸引力,自然也取得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通过这种“行为艺术”的表演,大大激发了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兴趣,这比有声的语言讲述效果要直接、快捷得多。
二、演绎式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细节问题。学生面对课本文字的理解,有一定的局限性。可以运用具有一些表演性质的行为,让文字活动起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这种行为大多由学生完成,教师可以进行一定的指导。
例如:在学习小说时,小说中的人物表现在外的语言、动作,学生一目了然,易于接受。可是,怎样让学生体会蕴含在内的人物的心理呢?学习鲁迅的小说《孔乙己》
论语文课堂上的“表演”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