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急性胃炎
李宝林(黑龙江省依兰县中医院 154800)
【中图分类号】R25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10)34-0412-02
【关键词】针灸急性胃炎
急性胃炎(acute gestritis)系由不同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急性炎症。临床可分为单纯性、糜烂性、腐蚀性和化脓性,以单纯性最为常见。有人将其分为急性外因性与急性内因性两类。这里主要介绍急性单纯性胃炎的针灸治疗。
急性单纯性胃炎又称急性非特异性胃炎、急性浅表性胃炎,是由不同原因引起的急性胃黏膜的非特异性炎症。理化因素(如过冷、过热的食物和饮料)、生物因素(细菌及其毒素)等均可导致本病。其中生物因素最为常见,但多引起急性胃肠炎(另作介绍)。儿童发病率较高。
1 诊断要点
临床表现多数急性起病,症状轻重不一。主要表现为上腹饱胀、隐痛、食欲减退、暖气、恶心、呕吐,严重者呕吐物略带血性。
辅助检查周围血白细胞数增加,中性白细胞增多。
内镜检查见胃黏膜充血、水肿、渗出、斑点状出血或糜烂等(较少做该项检查)。
2 治疗
体针疗法
处方:取穴分为四组,第一组取背部相关节段内的穴位,如督俞、膈俞、肝俞、膈关、T6~T10夹脊穴等;第二组取腹部相关节段区内的穴位,如上脘、中脘、建里、下脘、太乙等;第三组取下肢后内侧的特殊穴位,如阴陵泉、太溪、公孙;、内庭。第一组穴位与第三组穴位配合使用。第二组穴位与第四组穴位配合使用。这两种配穴方法交替使用。
操作方法:常规消毒后,选用28~30号毫针,向脊柱方向45°角斜刺督俞、膈俞、肝俞、膈关、T6~±。±。直刺中脘、建里、±,±。±,±。±。±,±。
,每次留针30分钟,留针期间行针3~5次,均用中等强度刺激手法行针,捻转的幅度为2~3圈,捻转的频率为每秒2~4个往复,每次行针10~30秒。
按语:本病主要与胃有关,胃接受来自T6~T10节段的交感神经的支配,根据现代针灸学研究,应选取分布在T6~T10节段区内的穴位。第一组主穴是分布在背部的T6~T10节段内的穴位,第二组主穴是分布在腹部的T6~T10节段内的穴位。胃还接受迷走神经的调节,针刺足三里、阴陵泉、内庭、太溪3公孙则具有调节迷走神经功能及内分泌功能的良好作用,有助于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
电针体穴疗法
处方:取穴分为四组,第一组取背部相关节段内的穴位,如督俞、膈俞、肝俞、言意言喜、T6-T10夹脊穴等;第二组取腹部相关节段区内的穴位,如上脘、中脘、建里、下脘、太乙等;第三组取下肢后内侧的特殊穴位,如阴陵泉、太溪、公孙;第四组取下肢前外饲的特殊穴位,如足三里、内庭。第一组穴位与第三组穴位配合使用。第二组穴位与第四组穴位配合使用。这两种配穴方法交替使用
针灸治疗急性胃炎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