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
一、年我从陆侃如先生学《文心雕龙》,曾共同译注《文心雕龙》
二十五篇,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文心雕龙选译》上下册。这次齐鲁书社
所出全书译注,是以《文心雕龙选译》为基础,其余二十五篇由我补全。原
二十五篇除体例的改变外,部分译注也略有修改。引论和题解,统一重写。
二、本书除少数人名外,一律用简化字和规范字;注释求详,文字从简,
引文以有助于理解原著为主,部分与旧注不同或为其他注家未曾引用过的资
料,也酌予引证;译文用直译方式,但以能表达其旨意为准;引论除按原书
体系探讨其基本内容外,结合介绍《文心雕龙》研究中存在的重大分歧,并
提出自己的看法。
三、本书译注和修改过程中,曾得蒋维崧先生大力支持,协助解决许多
疑难:初稿完成后,并承细审全书,纠正了不少错误。特此说明,并表谢忱。
牟世金
年月日
文心雕龙译注
引论
出现在公元、世纪之交的《文心雕龙》,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其重
要的地位,在世界文艺理论史上,也是一部值得我们引为自豪的杰作。早在
公元世纪初,《文心雕龙》的部分内容便流传海外。公元年,日本
出版了冈白驹校正的《文心雕龙》句读本,这是国外出版的第一个《文心
雕龙》版本。世纪以后,国外不仅出版过多种《文心雕龙》的原本和译本,
供研究《文心雕龙》的“通检”和“索引”也不断出现了。这说明《文心
雕龙》在理论上的成就及其历史贡献,正越来越多地为世界各国文学研究者
所注目。
国内研究《文心雕龙》的论著,近年来更如雨后春笋,大量出现,在研
究、译注、考证等各个方面,不断取得显著的新成就。特别是《文心雕龙》
在今天,已不再是少数专家研究的对象,而成了为数众多的读者所需要的读
物。广大古典文学爱好者,不满足于第二手的、众说纷坛的评介,而要求研
读原著,这是大好事。但由于《文心雕龙》涉及的问题相当繁富,用典较多,
更以骈文谈理论,这就给今天的读者造成一定障碍。这本译注虽是企图为扫
除文字上的障碍而略尽微力,但译注者的理解,未必尽符刘勰原意,所以,
主要还是供读者参考译注去研究原文。这篇引论,是仅就笔者浅见,对读者
将遇到的一些主要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产生《文心雕龙》的历史条件
《文心雕龙》在南朝齐梁之际出现,当然不是偶然的,而有其必然的历
史因素。
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古代史上一个大分裂、大动乱而又是大融
合的时期。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在这个期间错综交织,
十分尖锐。这种情况虽然和《文心雕龙》的产生没有直接联系,但《文心雕
龙》的出现于齐梁时期,又和这个特定的历史条件分割不开。
文学理论是创作经验教训的总结。而这个时期文学创作上可资总结的经
验教训极为丰富,这就和汉末以来动乱分裂的局面,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
正如刘勰在《时序》篇所说,本期文学历史的第一页,建安文学的出现,就
“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历史的狂
潮不仅把文人们卷到“世积乱离”的现实生活中去,使之多少接触到一些时
代的气息,反映了一些“风衰俗怨”,而且在现实的教育和启迪下,抛开了
汉儒死守章句的老路,从而逐步认识到文学艺术的独立意义。刘勰的崇儒思
想是浓厚的,但他不仅看到汉末以来“通人恶烦,羞学章句”(《论说》)
的现象,还总结了文学发展史上一大教训:
然中兴之后,群才稍改前辙,华实所附,斟酌经辞,盖历政
讲聚,故渐靡儒风者也。(《时序》)
这是说:自光武中兴以后,东汉时期的作家们所走的道路和过去不同了,无
论文辞和内容,都要以儒家经典为依据,使此期创作靡于儒风。虽然讲的很
委婉,但东汉浓厚的经学风气对一切文章写作的严重影响是明显的。因此,
刘勰不能不承认这样的事实:“其余风遗文,盖蔑如也。”东汉时期其所以
没有留下什么有价值的文学作品,主要就由于死守章句,作者提笔为文,就
要“斟酌经辞”。经过汉末大乱,文人们开始有所觉醒了,甚至像曹植那样
身为王侯的作者,也大胆地写道:“滔荡固大节,世俗多所拘。君子通大道,
无愿为世儒。”这是文人作者思想的一次大解放。正因为有这个思想大解放,
才出现了“彬彬之盛,大备于时”的建安文学。这时除曹氏父子和著名的“建
安七子”外,还涌现出“盖将百计”的大批文人。建安(公元—年)
时期的文学创作,“甫乃以情纬文,以文被质”,才出现了历史上所谓“文
学的自觉时代”。
从建安到晋宋,诗文创作之盛,有增无已。宋文帝时,便于儒学、玄学、
史学三馆之外,另立文学馆;宋明帝设总明观,也分儒、道、文、史、阴阳
五部。这是从封建统治机构上
【文学历史类】文心雕龙译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