羁旅诗
温庭筠:(812—866),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唐宰相温彦博之裔孙年轻时苦心学文,才思敏捷。常自称“杜陵游客”。
晚唐考试律赋,八韵一篇。据说他叉手一吟便成一韵,八叉八韵即告完稿,时人亦称为“温八叉”、“温八吟”。诗词兼工,诗与李商隐齐名,并称“温李”;词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是花间词派的重要作家之一,被称为花间鼻祖。现存词数量在唐人中最多,大都收入《花间集》。
仕途失意,一生坎坷,穷困潦倒。
作为晚唐著名诗人,温庭筠诗词俱佳,以词著称。温庭筠诗词,在思想意义上虽大多无较高的价值,但在艺术上却有独到之处,历代诗论家对温庭筠诗词评价甚高,被誉为花间派鼻祖。王拯《龙壁山房文集忏庵词序》云,词体乃李白、王建、温庭筠所创。
写作背景:
商山,也叫楚山,在今陕西商县东南。唐宣宗大中末年,他离开长安,出外宦游,经过这里。
诗人本是太原祁人,因在长安南郊(即“杜陵”)安了个家,在一些诗歌里,他把长安南郊说成故乡,本诗末句就把“杜陵”称为故乡。当他在商洛一带的山区里跋涉的时候,还念念不忘 “故乡”;晚上住在茅店里,也在做着“杜陵梦”。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檞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征铎:远行时悬挂在马颈上的铃铛。铎,大铃。
译文:黎明起床时,车马上的铃铎已叮当作响,出门的人踏上了旅途,还一心思念家乡。
明确:悲故乡——思乡。
1、作者悲什么?“悲”换成“思”好不好,为什么?
他悲生不逢时,仕途多舛,前途未卜,也因思故乡而悲,所以“悲”字所表现的情感超越了“思”。
2、“悲故乡”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悲”定下了全诗的基调,“悲”故乡点明了题旨。
赏析首联
赏析颔联——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鸡叫声很嘹亮,客栈沐浴着晓月的余辉,足迹凌乱,木板桥覆盖着早秋的寒霜。
思考:改成“鸡声茅店映残月,人迹板桥落微霜”好不好?
此句采用了“意象叠加法”,是指把几组意象串联起来,运用联想和想象,组成了一幅充满意味的画面,以此表现作者的情感。即不用动词、形容词,纯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不用一二闲字,不标明名词间的关系,使之间的关联有跳跃性,能调动读者的思考,让读者获得广阔的理解想象空间,组成的画面更丰满。
这两句诗可分解为代表十种景物的十个名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可谓“意象具足”。
意象叠加的实例:
1、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2、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陆游〈书愤〉)
3、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杜甫〈旅夜抒怀〉)
4、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黄庭坚〈寄黄几复〉)
宋代著名词人梅尧臣说这两句诗是最好的诗,“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目前之景:鸡声茅店,残月当空,
人迹板桥,寒霜初降。
言外之意:旅途艰辛,羁旅愁思。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手法上意象叠加;内容上深化主题,把道路辛苦,羁旅愁思的“言外意”扩大到更广泛的人群,让思想更具有代表性典型性;表达感情上通过清冷的环境烘托了人物内心的悲凉。
赏析名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赏析颈联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槲:一种落叶乔木。
枳花:也叫“臭橘”,一种落叶灌木,花白色。
明:使……明艳。
驿:古代供传递政府文书的人中途更换马匹或住宿的地方。
译文:枯败的槲叶,落满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照亮了驿站的泥墙。
为眼前之景,季节为春季。
商山早行1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