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防治
泗阳县人民医院
感染性疾病科张克祥
简介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 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少数患者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脑脊髓膜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少年儿童和成人感染后多不发病,但能够传播病毒。
流行概况
手足口病是全球性传染病,世界大部分地区均有此病流行的报道。1957年新西兰首次报道该病。1958年分离出柯萨奇病毒,1959年提出手足口病命名。早期发现的手足口病的病原体主要为Cox A16型,1969年EV71在美国被首次确认。此后EV71感染与Cox A16感染交替出现,成为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
流行概况
我国于1981年上海首次报道本病,此后,北京、河北、天津、福建、吉林、山东、湖北、青海和广东等10几个省份均有本病报道。
1998年,我国台湾地区发生EV71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流行,监测哨点共报告129106例病例。当年共发生重症病人405例,死亡78例,大多为5岁以下的幼儿。
重症病例的并发症包括脑炎、无菌性脑膜炎、肺水肿或肺出血、急性软瘫和心肌炎。
流行概况
手足口病流行无明显的地区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冬季的发病较为少见。
该病流行期间,可发生幼儿园和托儿所集体感染和家庭聚集发病现象。
传染源
人是肠道病毒唯一宿主,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本病的传染源。
发病前数天,感染者咽部与粪便就可检出病毒,通常以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最强。
临床表现(轻)
急性起病、发热
口腔散在疱疹、手足臀部疱疹斑丘疹
疱疹周围红晕、疱疹内液
体较少
咳嗽、流涕、头痛、恶心、
呕吐食欲不振
图解:
手足部
出现米
粒大小
疱疹,
臀部或
膝盖偶
可受累。
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米粒大小,疼痛明显。
手足口病防治(刘星)PPT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