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
题目: 张爱玲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心理分析
专业班级: 汉语言文学
一、前言部分(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概念、综述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争论焦点)
张爱玲在《自己的文章》说过“我的作品,旧派的人看了觉得还轻松,可是嫌它不够舒服。新派的人看了觉得还有些意思,可是嫌它不够严肃。但我只能做到这样,而且自信也并非折衷派。我只求自己能够写得真实些。还有,因为我用的是参差的对照的写法,不喜欢采取善与恶,灵与肉的斩钉截铁的冲突那种古典的写法,所以我的作品有时候主题欠分明。但我认为,文学的主题论或者是可以改进一下。写小说应当是个故事,让故事自身去说明,比拟定了主题去编故事要好些。许多留到现在的伟大的作品,原来的主题往往不再被读者注意,因为事过境迁之后,原来的主题早已不使我们感觉兴趣,倒是随时从故事本身发现了新的启示,使那作品成为永生的。”我想这也是我欣赏张的原因。
张爱玲的时代是一个埋葬了梦想的时代,尘世中的人们在为着一个渺茫的未来奔波,有的甚至是坐观天日的。他们是平凡的人,平凡的生活中冷不丁遇着点什么事,让他们措手不及。他们跟琐碎打着交道,他们一生都连不成完整的一条线,仍然是历史的残桓。张爱玲笔下人物他们没有大时代的精神,反而在个人感情,欲望上表现得更为突出。张爱玲是一个重视个性情感远超过了大众的呼唤的人。比起那同时代的作家如:冰心、箫红、丁玲等,很多人都说张爱玲的眼光狭窄,她只写她熟悉的那块生活,写其他的怎么看怎么不像那么回事了。可是,不管怎样张爱玲的作品是深入人心的,她的影响超过了其他的女作家。我想这就是因为,她关注做为一个人最基本的欲望需求,她很真实也很残酷。尤其是她笔下的那些女性形象,她往往给了她们一些“财富”,却又更大程度上让她们失去更多的东西,有的甚至什么也不给她们,她们一辈子所守着的就是个“无望”。
女性,始终是张爱玲立文的视角。对女性命运的看法,不能不受她自身带有缺憾的人生的影响。在这个充满了鬼魅之气的阴暗世界里,女性在张爱玲笔下就不曾得到过健全的写生。张爱玲不善用伦理的意识去评判女性,而是以她女性的直觉和生命的感悟去试解女性自身的心狱之苦。女性的眼前,除了她所爱的男人一切都不存在了。这些女性都自愿居于男人的脚下,在“千疮百孔”的感情世界里挣扎。完全应了作者自己的感叹:“人生无爱。
”可以说张爱玲用冷静而犀利的审视目光关照女性生活,刻画女性的灵魂,她把对女性的灵魂定格在普通人身上。以她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为载体,呈现真实、生动的女性生存状态。她的小说中没有对女人命运的胜利,没有理想对现实的凯旋。作品中导致人物失败与挫折的不仅是外来的苦难,更是女性的病态心理所造成的。从张爱玲作品中女性畸形的生存状态、生活经历、女性的性格弱点、女性的变态心理和无法挣脱的历史的、文化的、生理的、心理的诸般枷锁来揭示作品中女性的畸形的内心心理。
二、主题部分(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
张爱玲文学诞生于上个世纪40年代的沦陷区上海,长期以来,如同她诞生的那段特殊的时间和空间一样,它存在于中国的政治话语体制以外,在香港、台湾及海外华人中延续着生命。80年代中期以后,张爱玲文学像不死鸟一样飞回故乡上海。在中国本土再生,被越来越多的读者认识和喜爱。1995年中秋,张爱玲在海外逝世,大陆“张爱玲热”再度掀起
张爱玲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心理分析【文献综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