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味地黄丸解读
崔延堂
高级工程师
西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六味地黄丸在中国可以说是人尽皆知,它应该是中医方剂里知名度最高的一个处方。
目前在市场上销售的六味地黄丸品牌超过700个,百余家企业年销售额达约10亿元人民币。
六味地黄丸最早源自“医圣”张仲景。
张仲景是中华文明史上最杰出的医学家,所著的《伤寒杂病论》,经历了两千年的临床实践,一直被公认是中国医学方书的鼻祖。
张仲景(159---219?),据传当过长沙太守,有张长沙之称(坐堂)。河南省南阳县人,活了七十岁左右。
被人称为“医中之圣,方中之祖”。他善于“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张仲景的家族也不例外。对这种悲痛的惨景,张仲景目击心伤。“感往昔之论丧,伤横夭之莫救。“上疗君亲之疾,下救贫贱之厄”。华佗读了《伤寒论》,赞叹说:“此真活人书也”。明清医家喻嘉言高度赞扬张仲景说:“为众方之宗、群方之祖”。“如日月之光华,旦而复旦,万古常明”。
它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国界,如日本、朝鲜、越南、蒙古等国的影响很大。特别是日本,历史上曾有张仲景的古方派,直至今天,日本中医界还喜欢用张仲景方。日本一些著名中药制药工厂如小太郎、内田、盛剂堂等制药公司出品的中成药(浸出剂)中,伤寒方一般也占60%以上。
六味地黄丸最早是“八味地黄丸”,见于崔氏八味丸,由于崔氏八味丸出现在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金匮要略》中,所以后世称它为金匮肾气丸,又叫桂附地黄丸。
六味地黄丸是儿科专家、北宋太医钱乙(仲阳)在崔氏八味丸基础上改创的方子,在他的书里叫“地黄丸”,后来由于使用地黄的方子太多了,于是就叫了六味地黄丸。
明代中医有一派非常推崇“肾”的作用,认为肾是人的“先天之本”,一时间,很多名医倡导补肾,比如明代名医薛己最善补肾,他就主张,肾阴虚用六味地黄丸,肾阳虚用八味地黄丸。
薛己的实践为许多后世医家认可,他们倡导的补肾观点对后世的影响非常大。
由于肾藏有“先天之精”,是一身阴液的总源,为脏腑阴阳之本,生命之源,故称为“先天之本”。
六味地黄丸解读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