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业禁用药物及替代品研究现状
我国水产养殖业病害发生现状
我国已经成为世界水产养殖和水产品出口大国,产量持续保持世界第一的地位,水产品是我国第一大出口农产品;
我国水产养殖业以高密度、多品种、集约化的生产方式高速发展,导致近20年来水产养殖病害频生、暴发、并发、多发的养殖病害。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已成为21世纪我国水产养殖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
全国水产养殖病害发病率达50%以上,损失率30%左右,年损失产量约150万吨,直接损失高达百亿元之巨( 2004年,年经济损失高达 )。
药物的作用
药物是人类与疾病做斗争的有力武器,随着集约化、规模化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其作用范围也在扩大;
促进水产动物生长,提高饲料利用率(喹乙醇、黄霉素等);
防治水生动物疾病(细菌、寄生虫、真菌等),提高成活率,促进渔业增产增收。
渔药使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滥用药物。无视药物的使用条件、施用范围及收获前休药期的规定,随意提高使用剂量或药物浓度,长期使用后诱发了耐药菌株的产生,形成药物疗效下降,最后导致更为大量用药的恶性循环(南极出现耐药菌株)。
缺乏药物残留与毒性的研究资料。是药三分毒,如果药物使用不当,不仅不能起到防治病害的作用,反而会产生很多的毒、副作用,而且残留的药物会污染养殖环境,使养殖环境中的正常生态系统失调(动物福利、应激状态)。
水产专用药物少。渔用药物大部分是借用人、兽原料药,是人体医学和兽用药物用途的延伸。当某些药物因与人药同源或同类被禁用后,由于暂时没有替代的药物,而迫使被禁用的渔药还被继续使用(环丙沙星)。
诊断不正确,用药不对症,配伍错误。针对病原用药,药物的配伍禁忌没有考虑。
轻“防”重“治”,科学的管理,灾病的预警预报,及时的预防。
水产品中药物残留的危害
使我国水产动物产品国际声誉降低,无法参与国际竞争,影响水产养殖业的持续健康发展(鳗鱼氯霉素)。
细菌耐药性增加:抗菌药物(1945年磺胺药、鳟鱼疖疮病,)多种抗菌药物相继在鱼类中应用,使用范围和剂量的日益扩大,很多细菌已由单药耐药性发展为多重耐药性,水是最好的传播媒介,导致人类无药可医(超级细菌)。
毒性损伤:对人类的急性毒性相对较小,但药物残留可通过食物链长期富集而对人体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硝酸亚汞可引起消费者肾损伤、氯霉素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和粒细胞缺乏症;呋喃唑酮可引起溶血性贫血、多发性神经炎和急性肝坏死等;四环素类可抑制幼儿牙发育和骨骼生长:链霉素等氨基糖甙类抗生素损伤听神经和肾功能。
过敏反应和变态反应:在水产养殖中经常使用的磺胺类、四环素类、喹诺酮类和某些基糖甙类抗生素是很易引起变态反应的品种。当这些抗菌药物残留于水产动物性产品中进入人体后,就使得敏感个体致敏,
三致作用(致畸、癌、突变):基因突变或染色体畸变而造成对人类的潜在危害,喹乙醇,现已证实有明显的蓄积毒性、遗传毒性和诱变性。研究相继发现许多三致药物(孔雀石绿、硝基呋喃类药物、二氯异氰尿酸钠和三氯异氰尿酸分解产物、敌百虫)。
中外允许使用的渔药种类对比
渔药种类
中国(种)
日本(种)
美国(种)
欧盟(种)
抗菌抗素
31
25
3
9
杀虫剂
30
5
1
10
消毒剂
30
2
0
0
中草药
49
0
0
0
疫苗
2
9 (17制剂)
0
0
维生素制剂等
6
11
0
0
麻醉剂
0
1
1
0
水质改良剂
10
0
0
0
激素
4
0
1
0
总计
162
56
6
19
日本渔用药物
2006年5月29日,日本实施了《食品中残留农药肯定列表制度》,对700余种农药、兽药及饲料添加剂设定最大允许残留标准;其中37种标准鱼药(特别注意残留问题,处方药)及16种普通渔药(非处方药)。
为保证列表制度的实施,2006年11月推出了20号通报,对不同的鱼类、病症规定了适用药物;
孔雀石绿
孔雀石绿(Malachite Green) 三苯甲烷类化学物,既是染料,也是杀菌剂;
防治鱼类感染真菌,鱼卵孵化水霉感染、养殖鱼类水霉感染;
许多商贩为了延长淡水鱼的成活时间,避免在运输途中出现鱼死亡,就用孔雀石绿溶液来对车厢进行消毒,再将活鱼放进车厢内。即使死亡一两天,浸泡过的死鱼颜色也变得鲜亮、细嫩,像刚死去一样。
香港桂花、英国鲑鱼、国内甲鱼、鳗鱼等许多种淡水鱼类中相继检出孔雀石绿。
孔雀石绿毒性
(1)细胞毒性能引起动物食物摄入量、生长速度和生殖能力的降低,导致肝、肾、心脏、脾、肺等脏器中毒,造成皮肤、眼睛、肺和骨骼的损害。如肝细胞空泡化, 抑制血浆胆碱脂酶出现神经症状。
(2)致癌可以
水产禁用药物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