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诗歌中的山水情怀
辛怡(天水市委党校甘肃天水 741018)
【摘要】陶渊明诗歌中体现出的山水情怀,与他"爱丘山"的本性相契合,与他渴望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襟怀和意趣相统一。在他骨子里的山水情结和外因作用下任真闲适的追求双重作用下,其诗歌中山水情结、山水意象、山水性情一体浑融,传递了一种圆融通脱的山水情怀。
【关键词】陶渊明;诗歌情怀;情结;意象;性情
中图分类号:
G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4)06-046-02
关于陶渊明的诗,郑振铎曾有过精当的论断:"陶渊明诗虽若随意舒卷,只是萧萧疏疏的几笔,其意境却常是深远无涯","像'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这些诗都是五言诗里最圆润晶莹的珠玉",他们是那样的深入于读者的内心,不是以辞语,而是直捷的以最天真最浓挚的情绪与你相见的"。陶渊明作诗喜用山水意象,例如山和泽,他常以清新之景、清新之物写清新之境,抒发其对山水的依恋和渴望以及与山水相融的情怀。同时,他的个性兼具厚重卓拔和圆融通脱的特点,故能恰到好处地把主观情感融入到客观物境之中,达到无我之境,并向世人传达一种"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思想。山水情结、山水意象、山水性情一体浑融,体现了陶渊明诗歌中深藏的山水情怀。
一、陶诗中的山水情结
陶渊明擅长"以情造境",他的诗歌古朴自然,诗意深醇,且能天然入妙,体现山水情怀,究其源动力,在于他的山水情结。相较于一般文人,陶渊明与他们不同的地方,便是他与大自然之间没有距离。在中国文化史上,他是第一位心境与物境冥一的人。诗缘情而发,他从山川河泽中得到美的感受付之以诗,陶诗中
出现的物象诸如山和泽大多包含着诗人欣豫自远、委心事外的态度,本质上是一种山水情结的实体化。
具体而言,陶渊明诗歌中的山水情结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亲近山水的本性
陶渊明的一生是与山水结缘的一生,单就"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五首》其一)这十个字,我们便可感知回归自然是与他的人生追求相契合的。"爱丘山"的意思就是"爱自然","性本爱丘山"说明他的骨子里存有着亲近自然的因素。他渴望并在人生的后二十年完全生活在大自然中,不再是山水的旁观者、欣赏者,更不是占有者,山水早已自然而然地存在于他的喜怒哀乐里。虽然曾经"误落尘网中"(同上),还"一去三十年"(同上),但就像羁鸟恋着旧林,池鱼思着故渊,他"目倦川涂异"(《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无时或忘地"心念山泽居"(同上),最后"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五首》其一),向往山水的心被彻底放飞,即使面对死亡,他也可以高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拟挽歌词三首》其三)从他的诗句中,我们或多或少可以领略到诗人对山水的喜爱和眷恋。"山泽久见招"(《和刘柴桑》)--山泽哪里会真的招呼人,只因为诗人心思归隐,在山水情结的作祟下,他才会觉得山水见招。这是情结与实物之间的通感。也正因为诗人"性本爱丘山",拥有着妙造自然的山水情怀,所以别人都瞧不上眼的山野景观在他笔下却显得格外亲切,他的诗歌才能任怀得意,营造出一种属于山水独有的意境。
--黑暗社会的压迫
陶渊明生于一个社会动荡不安的时代,在年少时,他也有过建功立业、兼济天下的宏图大志,但他真醇的秉性
陶渊明诗歌中的山水情怀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