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年暑假后,我接到上海的老朋友吴钧陶先生来信,说南京译林出版
社章祖德先生请他译狄更斯的《远大前程》,万一他没有时间,还请他代为
找一位译者。吴先生正忙于孙大雨先生的作品编校,而且上海的一些译者手
头都有任务,所以他请我译这部作
我虽然在英语专业从事英美文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一辈子,但还没有正
正式式地译过一本世界名著。我大部分精力花在中美文化的比较,以及向国
外介绍中国文化方面。吴先生来信时,刚好我完成了《孙子兵法》的英译工
作,并把译稿寄给了香港商务印书馆。吴先生的来信使我下了试一下的决
心。
查尔斯·狄更斯(-)是我喜欢的作家之一,差不多他的大部
分作品我都读过,因此对他的印象极深。狄更斯一生虽然、短促,但他的创
作却经历了几个阶段。一般认为他创作的第三个阶段最重要,因为这是他创
作的成熟阶段,无论在政治上或在文学上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这个时期他
创作的作品都极为人们所推崇。我国文学批评界认为,狄更斯在这个时期的
创作中,有三部作品特别值得重视,即《艰难时世》()、《双城记》
()及《远大前程》(一)。在这三部作品中,我国文学批评
家们似乎更重视前两部,因为他们认为《艰难时世》反映了当时英》是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的伟大著作。当然,
这两部作品的价值无可否认,但仅仅从阶级观点出发,而降低了《远大前
程》的意义,这显然是片面的。
《远大前程》是狄更斯最成熟的作品之一,是他比较晚期的作品。狄更
斯经历了丰富的人间生活后,对人,对周围环境,对自己的生活经历都有了
深刻的认识,而所有他成熟的思想认识都汇总在《远大前程》一书中。这部
作品原题名是,意思是指一笔遗产,中国把它译成“远
大前程”。这个译名给读者一种印象,即作品的主人公是有远大前程的。而
事实上,这个“远大前程,,是带讽刺意义的,应该说是远大前程的破灭。
这部作品的主题决非仅仅是写孤儿皮普想当上等人的理想幻灭的故事,
如果这样理解,就领会错了狄更斯创作这部作品的意义。皮普生活在姐姐家
里,生活艰苦,他的理想是当一名像姐夫一样的铁匠,他没有想当上等人。
后来他之所以想当上等人是因为环境的改变,狄更斯的哲学思想之一是环境
对人思想的影响。不同的环境可以造就成不同的人。皮普的整个发展过程是
符合一般人性理论的。这部作品并非任意写出,而是以狄更斯以前的十多部
作品为基础,是他思想的总结。狄更斯把自己的人生观、哲学和道德的思想
都总结到了这部创作之中。
从语言上看,在这部作品中狄更斯己做到出神入化,要学习英国语言,
这是一本典范。狄更斯就像高尔基一样,从来不矫揉造作,不选用那些华而
不实的词语。他的用词都简单明了,朴实易懂。狄更斯本人和莎士比亚及高
尔基一样,不是所谓“大学才子”,而是从普通人的身份进入作家行列的,
他们都是用普通百姓的语言创作给普通百姓欣赏。因此,整部作品使读者感
到朴实无华,行云流水。我在翻译时也注意到了这点。朱生豪当年在译莎士
比亚剧本时说,他是以明白晓畅之字句来忠实传达文之意趣;梁实秋在译莎
士比亚剧本时认为,他的翻译旨在引起读者对原文的兴趣,因为莎士比亚就
是这个样子,需要存真。我在译《远大前程》时也抱定这个宗旨,尽量做到
语言明白易懂,还狄更斯的本来面貌。
这部译作能够问世,特别感谢吴钧陶先生的推荐及章祖德先生的鼓励。
同时,我也要谢谢我的女儿罗伊莎,她整个暑期,每矢晚上都要为我看稿,
还修改一些笔误,成为这部译文的第一个读者与批评者。虽然我尽了自己的
能力来完成这部译著,肯定还会有错误或不当之处,尚请读者指正。
罗志野
年月
第一章
我父亲的姓是皮利普,而我的教名是菲利普。在我幼年时期,无论是皮
利普还是菲利普,我既发不出这么长的音节,又咬字不清,只能发出皮普。
所以,我干脆就把自己叫做皮普,以后别人也就跟着叫我皮普了。
我说皮利普是我父亲的姓,那是有根据的,因为我父亲的墓碑上刻着他
的姓,而且我姐姐也这么说。我姐姐嫁给了铁匠乔·葛奇里,现在是葛奇里
夫人了。至于我,从来没有见到过父亲和母亲,也没有看到过他们两位的照
片(其实在他们的时代还不知道什么是照片呢)。最初在我的想象中也有父
母亲的模样,那是根据他们的墓碑字形乱造出来的。我父亲墓碑上的字体使
我产生了一个奇怪的想法,认为他是个方方正正、胖胖墩墩的黑皮汉子,有
一头的黑色鬈发。再看看墓碑上镌刻的另外几个字,“及上述者之妻乔其雅
娜”,我又得出一个幼稚的结论:我的母亲脸上生着雀斑,而且体弱多病。
在我父母的坟边,整齐地排着五块小小的菱形石碑,每一块大约有一英尺半
高。这就是我五位小兄长的坟墓。在这大千世界的现实斗争
【文学历史类】远大前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