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我国主板市场与创业板市场IPO抑价现象比较研究
引言部分
2009年10 月30日,28家创业板企业首次在深证交易所内上市,揭开了中国创业板市场的篇章。这意味着酝酿达10年之久的中国创业板终于诞生。至此,创业板市场开始与主板市场共同组成我国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但由于服务对象不同,两个市场在发行标准与条件、制度设计、风险特征、估值水平等都有所区别。两个市场上的新股发行条件、对企业盈利能力等的要求也不相同。主板主要面向经营相对稳定、盈利能力较强的大型成熟企业;创业板主要面向尚处于成长期的创业企业,重点支持自主创新企业,尤其是高成长性的中小企业,为自主创新台,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建设添砖加瓦。
首次公开发行(Initial Public Offering,以下简称IPO)是指某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或者有限责任公司)首次向社会公众公开招股的发行方式,而上市公司IPO抑价则是指上市公司的新股在首次公开发行时定价存在低估问题,表现为新股发行价明显低于新股上市首目收盘价,投资者认购新股能够获得超额报酬率的一种现象,这是有悖于有效市场假说的,也被称之为“IPO之谜”。
新股发行抑价现象在世界各国的证券市场板块均普遍存在,但抑价程度却有所不同,一般来说,成熟市场抑价率相对较低,而新兴市场抑价率则相对高出许多,中国的IPO抑价幅度就更尤为明显。
以我国深圳证券交易所为例,一大批国民经济支柱企业、重点企业、基础行业企业和高新科技企业通过上市,既筹集了发展资金,又转换了经营机制。截止2010年7月,我国创业板市场拥有99只上市股票,.,%。深圳证券交易所主板市场自2009年10月23日创业板上市以来,截止2010年7月期间共发行162只新股,,%。由于我国创业板的发展时间并不长,其制度也在不断完善之中,与主板相比,创业板的IPO抑价问题更为严峻。
新股的抑价发行导致资金滞留在一级市场,使得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效率降低,同时也导致承销商之间为了争夺承销资格恶性竞争,利用违规资金来获得巨大的获利空间
,最终形成潜在的金融风险。因此,有必要针对创业板上市公司IPO抑价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本文主要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之上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和多元统计分析的方法,运用有关理论和计量经济学对我国主板和创业板市场进行统计比较分析,探究两个市场IPO抑价及其影响因素方面的区别与联系,并提出一些针对性建议,希望能为投资者、拟在创业板上市的公司以及政府监管部门等提供一些参考与借鉴。
二、主体部分
1972年,McDonald和 Fisher以美国1969年间的142家上市公司的IPO为样本进行研究,%,大大超过同期的市场基准收益率,该现象被称之为“新股之谜”(New issue puzzles)。
迄今为止,对于IPO抑价的理论研究成果基本上来自国外,国内的研究也是建立在国外分析的理论基础之上的。国外学者在研究中按运用经济学主要思想的不同可以分为两大类,即从传统经济学和行为金融学两个方面来解释,而传统经济学主要是基于信息不对称和管理层的决策两个方面。
1、基于信息不对称的解释
Baron(198
我国主板市场与创业板市场IPO抑价现象比较研究[文献综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