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有(一)句话(我)不知(道)该(说)不该说
摘要:从微观角度把“有(一)句话(我)不知(道)该(说)不该说”放到日常的言语交际中作动态考察,总结出该语句在言语交际中特有的语用特征,即基本语义弱化和主观情态义加强,探讨其在话语生成和理解中的多种语用功能,并在话语标记语的分析框架之内观察其所具有的标记性质,能够为语句类话语标记语的个体研究提供参考。“有(一)句话(我)不知(道)该(说)不该说”的话语标记性质主要表现为标记说话人的主观情感、态度、评价。
关键词:语用功能话语标记主观情态
引言
“有(一)句话(我)不知(道)该(说)不该说”在日常交际中常常使用。这一语句有个鲜明的特点,那就是貌似明明不知道该不该说,却常常不等听话人反应就直接说出后续话语。这一现象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如有网友发帖“最让人起鸡皮的电视剧100句台词”,提出“很多国产剧中还有一个常用的:‘有句话我不知该说不该说……’真是废话,最后不都说了?”这一语句在对话中还表现出另一特点,那就是听话人很少给予否定性的回答。正如有网友指出,“你见过哪个电视剧里对方会回答‘那就别说了’吗?”
明明在犹豫是否该说,却仍然说出来,这种低级错误显然一般人不会常犯。但“明知故犯”并成为一种经常性的言语行为,这不得不引起人们的思考。笔者认为,以动态语境为基础,对“有(一)句话(我)不知(道)该(说)不该说”作更为细致的语用特征及功能考察,能够更全面、准确地认识这一语句。
本文所用语料全部来自百度搜索及龙源期刊网(截止到2010年11月1日,为节省篇幅,出处从略)。
一、“有(一)句话(我)不知(道)该(说)不该说”的形式变化及基本用法
(一)形式变化
“有(一)句话(我)不知(道)该(说)不该说”存在一种变体:“有(一)句话(我)不知(道)当(讲)不当讲”。语料显示,后者出现更早,在近代汉语中就已经经常运用,是早期用法。在现代汉语中“当讲”逐渐少用,以“该说”为主,但有时也出现“有(一)句话(我)不知(道)该(讲)不该讲”。
这一语句在使用过程中有时还可插入一些成分,断开成为几个小句。但插入成分和断开方式比较固定,不影响基本语序和语义。例如:
,我一直想说,不知道该不该说。
,我想了好久,不知该给你说,还是不该给你说。
这一语句在使用中还存在一种简缩形式“有(一)句话……”,即后半句脱落不再说出,而是伴随一种试探性的口气拉长“话”的尾音,音强逐渐弱化。
在该句中,量词“句”的数量为虚数。很多时候说话人的后续话语不仅仅是一句话,而是较长的一段话。动词“说”还可以被“问”代替,这时后续话语的基本语义以提问为主,但这一语句的基本用法不变。
(二)基本用法
“有(一)句话(我)不知(道)该(说)不该说”可以作为两种句型理解,实现两种基本用法。一是否定陈述句,说话人陈述自己对是否进行某种言语行为不确定、无把握,不知道是否将后续话语表达出来,即说话人对自我认知状态的一种否定表述。例如:
:“我心里一直有句话要说,却不知该不该说出来。”
二是疑问句,说话人因不确定是否进行言语行为,征求听话人的意见。这时该语句实际上意为“我有一句话不知道你想听不想听?”例如:
:“孟经理,我有句话不知该不该说?”
浅谈“有(一)句话(我)不知(道)该(说)不该说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