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一、农民群众斗争风暴
的起落
二、洋务运动的兴衰
三、维新运动的兴起和
夭折
第一节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一、旧社会走循环套
,未图振作,拒绝接受
西方的科学机械和民族精神
——资源的循环圈
(推行宗教革命、
种族革命,自相矛盾的社会革命)
金田起义(1851)
永安建制(1852)
攻占武昌(1853)
建都南京(1853)
北伐西征(1853——1856)
天京事变(1856)
建立江浙根据地
天京保卫战(1864)
思考题:太平军为什么进军顺利?
论组织训练,太平军很平常
论武器装备,太平军很落后
论将才指挥,太平军无大将
?
2、《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
《天朝田亩制度》:
初颁于1853年,是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的纲领性文件,它的基本精神是建立一个“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无均匀,无处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天朝田亩制度》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是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它反对封建土地私有制,是旧式农民战争几千年来理想社会方案最完备、最系统的总结。(革命性)
从近代化的角度来看,是落后于时代的,违背历史的潮流。(落后性)
从实践的角度来看,否定商品交换、绝对的平均主义不可能实现。(空想性)
1859年洪仁玕总理朝政后不久提出。
其主要内容为:
经济方面,主张效法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制度,建立以机器工业为主
的经济体系,以大力发展民间企业。
政治方面,认为立政的关键“惟在乎设法用人之得其当”。就是制定法
律制度,将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某些精神灌注于太平天国君主制
度之中。
思想文化、风俗习惯方面,主张设学馆、医院、设育婴堂等社会福利
设施,提倡“文以纪实”、“言贵从心”的学风文风。
外交方面,提出同资本主义国家自由通商,进行文化交流,但外人不
得干涉太平天天国后期颁布社会发展方案,是第一个具有鲜明资本主义色彩的方案。反映了这场农民战争最新的特点。
从近代化的角度来看,反映了以洪仁玕为代表的先进中国人救亡图存的初步探索,顺应了历史潮流,是中国近代化方案最早的蓝本。
从实践的角度来看,缺乏现实的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不是农民战争实践的产物,反映不了农民的根本利益,得不到农民支持,不可能实现。
曾国藩读到《资政新篇》这本书时,也啧啧称赞其为“救国之良方”
二、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
1、太平天天国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对农民方案最完整的总结;颁布了资政新篇,提出了一系列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表现了农民阶级面对民族危亡所进行的反抗和探索。
第二,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持续14年,纵横18省,沉重打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严重动摇了几千年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客观上也促使了清政府调整统治进行变革。
第三,显示了农民阶级反封建巨大的力量,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精神,为中国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全面开展作了必要的酝酿和准备。
近代中国历史.ppt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