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2011版课标解读
强红瑞
课标总体解读
什么是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摘自《语文课程标准》
一、打好“三个基础”
1、为学好其他课程打好基础;
2、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形成健康的个性与人格打好基础;
3、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二、坚守“四个坚持”
1、坚持课程的基本理念。
A、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全面: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的各个方面。
语文素养:核心是语文能力,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道德、思维方法、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的融合。
什么是语文素养?为什么要强调“全面”提高?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一个人的语文素养至少包括他的语文能力、语言积累、语文知识、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认识能力、人文素养等。《标准》“总目标”所列的十条,是对接受义务教育的每一个学生在语文素养方面的基本要求。做到了这十项要求,就应该认为“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长期以来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先后存在两种倾向:
一种倾向是抹煞语文课程的特点,人为地强化语文的政治因素,用所谓的“政治思想教育”取代语文能力的培养。
另一种倾向的基本特点是,过份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否定语文学科内在的人文性,或者用烦琐的分析肢解课文生动感人的整体形象,或者用无休止的做题、操练取代学生读写的语文实践,或者用僵化的标准答案限制学生阅读的多元感受,扼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关于人文性。
第一种表现——禁绝个性语言、多元解读。
第二种表现——定制统一的公共话语套子让师生共同使用。
第三种表现——有一个“圣化”、“升华”情结。
2、关于实践性。
首先,语文是工具,而掌握任何工具的基本途径是实践。
其次,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基本的语言能力表现为语感。
第三,语言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社会现象。
中小学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从“工具性”的角度来看,课程的目的应当是“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课程目标实现的途径也应该是“语文实践本身”,所以说它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标准》中说到“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不是着眼于“对于学生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要求”的提高还是降低,而是要说明根本不应该从学科知识体系的角度出发来构建中小学语文课程。
语文课标解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