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
修订情况
1
刚解放:主要参考苏联的《地震区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1959年, 《地震区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草案),未颁布。
1964年, 《地震区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草案),未颁布。
1974年, TJ 11-74工业与民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试行)(简称74规范),原国家建委批准颁布。
1978年, TJ 11-78 工业与民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简称78规范), 国家建委批准颁布。
1989年, GBJ 11-89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简称89规范), 建设部批准颁布, 1990年开始实施,并于1993年作局部修订。
2001年, GB 50011-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简称2001规范), 建设部和国家质检总局联合发布。于2008年5 12汶川地震后作了局部修订, 成为GB 50011-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2008版本) 。
2010年, GB 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沿革
2
修订概况
增加章节
◆大跨度屋盖结构抗震设计()
◆地下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第14章,附录N)
◆建筑性能抗震设计()
◆钢支撑-混凝土框架结构、钢框架-钢筋混凝土核心筒结构(附录G)
◆多层工业厂房结构的抗震设计要求(附录H)
局部条文修订
3
增加章节
4
大跨度屋盖结构抗震设计(1)
(1) 大跨空间结构:跨度大于等于120m、悬挑长度大于40m或单向长度大于300m的刚性大跨钢屋盖结构。
(2) 应按多向、多点输入计算地震作用。
多向输入:沿空间结构底部三向同时输入
地震动参数(加速度峰值或反应谱峰值)
水平主向:水平次向:竖向= ::
多点输入:考虑地震行波效应和局部场地效应,输入各独立基础或支承结构的地震反应谱峰值或加速度时程峰值和频谱特征不同,估计可能造成的扭转反应。
5
地下建筑结构抗震设计(5)
第14章和附录N:地下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
◆单建式地下建筑
◆地下通道
◆地下空间综合体等
6
建筑性能抗震设计()
★明确规定对抗震性能目标进行综合分析和论证
当建筑结构采用抗震性能设计时,应根据其抗震设防类别、设防烈度、场地条件、结构类型和不规则性、投资大小、震后损失和修复难易程度等,对选定的抗震性能目标提出技术和经济可行性的综合分析和论证。
性能目标应合适
8
抗震性能设计,应根据实际需要和可能,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和灵活性。
建筑性能抗震设计()
★性能目标应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和灵活性
针对性:可选定针对整个结构、结构的局部部位或关键部位、结构的关键部件、重要构件、次要构件以及建筑构件和机电设备支座的性能目标。
灵活性:整体结构的不同部位可具有不同的性能目标。
9
建筑性能抗震设计()
■针对楼梯间作为“抗震安全岛”的要求,可以提出确保大震下能具有安全避难通道的具体目标和性能要求;
■针对特别不规则、复杂建筑结构的具体情况,对抗侧力结构的水平构件和竖向构件提出相应的性能目标,提高其整体或关键部位的抗震安全性;
■地震时需要连续工作的机电设施,其相关部位的层间位移需满足规定层间位移限值的专门要求;
■针对水平转换构件,为确保大震下自身及相关构件的安全而提出大震下的性能目标。
10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修订情况2010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