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官场常例钱初探
黄阿明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上海 200062)
内容提要:明代官俸微薄,官员为获得制度外的收入,官场形成了许多不成文的规例,常例钱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种,常例钱遍布明代官场。本文对明代官场的常例钱情况作了较为详尽地探讨。常例钱的存在既有俸禄制度上的原因,同时也与其他因素有关。这种规例的存在致使官场贪贿公行,吏治败坏,恶化了明代官风。
关键词: 明代官场常例钱
一
明代官俸之薄是不争的事实,“自古官俸之薄,未有若此者”! 《明史》卷八十二《食货志》六,中华书局1999年(下同)。
明代官俸之薄及其危害,时人议论颇多。永乐时双流知县孔友谅说:“禄以养廉,禄入过薄,则生事不给。国朝制俸之典,视前代为薄。今京官及方面官稍增俸禄,其余大小官自折钞外,月不过米二石,不足食数人,仰事俯育与道路往来,费安所取资?”《明史》卷一百六十四《孔友谅传》。
天顺间李贤说:“俸禄所以养廉也,今在朝官员,皆实关俸米一石,以一身计之,其日用之资不过十日,况其父母妻子乎?臣以为欲其无贪,不可得也!”【明】李贤《达官支俸疏》,《明经世文编》卷三十六,中华书局1997年。(下同)
崇祯时韩一良说:“今言者俱咎守令不廉,然守令亦安德廉?俸薪几何,上司都取,过客有书仪,考满、朝觐之费,无虑数千金。此金非从天降,非从地出,而欲守令之廉,得乎?”《明史》卷二百五十八《韩一良传》。
这些都表明明代国家规定的俸禄之薄,依靠正常俸禄收入官员很难过活。因此当明宣宗见到朝臣生活窘困之状时,不得不承认本朝俸薄,“难以养家糊口,清正廉洁者往往困于饥寒”【清】龙文彬《明会要》卷四十三《职官》十五,中华书局1998年。
。
关于明代俸禄制度,自顾炎武至当代学者皆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与研究。他们对明代俸禄制度的演变过程、薄俸制成因、国家采取的补救措施和薄俸制带来的危害性,提出不少卓见,具有相当的启发性。参见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二《俸禄》、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三十二《明官俸最薄》条,当代学者关于明代俸禄制度研究的论著有黄惠贤、陈锋《中国官俸制度史》中《明代官俸》部分;论文有单学勇《试论明代的薄俸制及危害》,载《南京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魏佐国《试析明代品官薪俸制度》,载《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4卷第4期,张兆凯、陈长泉《论明代俸禄制度演变的原因及其影响》载《长沙理工大学学报》2004年第19卷第3期,等等。
明代俸禄微薄,制度上无法改变,官员只能从制度外觅金助俸,官场形成了许多不成文的规例。起初国家还会颁令禁止,但是规例一旦形成禁令亦如具文,居上者亦只能默许。明代官员通过官场惯例,获得了许多“合法”收入,常例钱就是其中一笔重要的收入。
常例钱宋代官场已有,如蔡戡云:“臣窃见二广县尉,多是恩科出身。巡检亦有拣汰离军,使臣或老,或病,或顽钝无耻,或贪黩无厌。初为此类,志在苟得,但知减剋弓兵钱粮,诛求保正常例,或收接词讼,公受贿赂。”【宋】蔡戡《定斋集》卷一《御监十事札子》,四库全书本。
显然蔡氏所说常例就是指常例钱。元季贪污风行,吏治腐败,官场出现了各种陋规例钱。叶子奇曾对元末官场各类例钱作了细致分类,并略作解释。他说:“元朝末年,官贪吏污,始因蒙古、色目人罔然不知廉耻之为何物。其问人讨钱,各有名目。所属始参曰拜见钱,无事白要曰撒花钱,逢节曰追节钱,生辰曰
明代官场常例钱初探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