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京沪医改求控费.doc简论京沪医改求控费
京沪医改求控费论文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京沪医改求控费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预付论文的写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
迫于日益增大的医保基金支付压力,目前国内已经有上海、北京等多个城市在医疗机构中,扩大试行总额支付制度的试点。不过,为了避开总额预付所导致的医院推诿危重病人、医疗服务质量下降等不良后果,不论是北京还是上海,都对其进行了必要的改良。
在推广哪种医保支付方式的理由上,北京市似乎已经找到了答案。
《中国新闻周刊》近日从多位北京医药卫生界人士处获悉,2011年一度被看好的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付费制度,其试点进度已经放缓,目前,北京正在力推另外一种付费模式——总额预付制度。目前,国内医保支付方式,一般分为预付制和后付制两种,前者按项目付费,看多少病,支付多少钱,绝大多数地区都采取这种模式,而后者包括单病种付费,DRG,总额预付等等,其中控费效果最为显著、医院分担风险最大的就是总额预付制。
北京市人力与社会保障局副巡视员蒋继元今年9月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的首届北京市公立医院改革实践高峰研讨会上透露了北京市的这一政策转向:总额预付制度将在2010年4家三甲医院试点的基础上,在2012年扩大到33家,包括了市属、部队、以及区县的二级医院。知情人士透露,北京市可能在2013年将试点扩大到所有二、医院。
迫于日益增大的医保基金支付压力,目前国内已经有上海、北京等多个城市在医疗机构中,扩大试行总额支付制度的试点。不过,为了避开总额预付所导致的医院推诿危重病人、医疗服务质量下降等不良后果,同时也为了缓解医疗机构对于改革的疑虑,减少改革阻力,不论是北京还是上海,都对其进行了必要的改良。
在2012年年初的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卫生部部长陈竺表示,要大力推进支付制度改革,确定适应不同层次医疗机构、不同类型服务的支付方式,用总额预付、按病种、按服务单元、按人头等支付方式替代按项目付费。
总额预付渐成京沪主流
比北京更早推广总额预付制的是上海。在很多医药卫生界人士看来,这主要因为上海医保基金的控费压力比较大。
2001年,上海率先在国内建成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当年,医保基金的支出增幅就超过30%,医保部门的控费压力骤然增加。此后,从2002年到2007年,上海医保统筹账户连年收不抵支,5年中,医保缺口累计已达20亿元。
上海市最早在2002年启动总额预付的试点。但大规模推广是在2009年,当时上海市先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实现医保总额预付,不久又将试点范围扩大到仁济医院、华山医院、上海第一人民医院这3家医院,2010年试点范围又进一步扩大到10家医院和该市全部公立二级医院;2011年,上海全市的全部医院均被纳入总额预付试点。
在上海版的总额预付模式中,“总额预算、按月预付、结余自留、风险分担”被确定为四项基本原则。
上海版总额支付制度最显著的特点是“双总控”机制。该模式的制约手段之一是,医疗机构对超额部分承担比例的加大,前者的分担比例从初始的10%逐步提高至40%。经测算,分担比例提至四成后,医院冒险超支就能基本被遏制。同时,医保部门在制约总费用的基础上,增设了药品费用增速制约指标,医院药品费用原则上制约比上年增加7%左右,超过部分不予支付。
2010年上海全市33家医院的医疗总费用
简论京沪医改求控费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